找回了广东的滋味

9月26日回到广州,宅在家里的时候为多。原因之一是交通不方便(堵车+住处周围无地铁+在广州打车巨困难),另一个原因就是这地方我已完全不熟悉,尤其是吃食,习惯的广东味道,不知去什么地方可以找了。 没想到这周连续四顿饭,让我找回了广东味道。

饭一。周二下午5点多,广东电视台做新闻的朋友打电话过来,约吃狗肉火锅。朋友告知:你坐xx路车,到老干大学下。依言为之。到得位于下塘西路的老干大学站,环顾四周,并不见到有饭馆。等了一会儿,朋友来到,带我走了1分钟,眼前赫然一间“老干大学食堂”。这类吃饭的去处,以前我是熟知的,比如四省办、体院食堂等等,所以也不诧异。

进得门内,环境简陋得很——七、八张饭桌,有大有小,且均无桌布。迎面走来操台山口音白话之大姐一枚,问:今日吃火锅还是黄鳝饭?继而又问:吃狗还是吃鸡。原来此处以火锅及黄鳝饭最为可人,惟外人不得而知、仅飨回头客而已。电磁炉,脸盆大铝锅,两斤斩件狗肉带皮上,蔬菜仅生菜一味,已是吃得齿颊留香,逸兴横飞。珠江啤酒数支下肚,也解不了一身燥热。好吃是好吃,当晚热得真盖不住被子。

P.S. 据老板娘称,位于老干大学后面的雕塑公园,有一半山头是她们家的,故而种有各类时蔬及香料植物,如金不换之类。尚待验证。

饭二。周五中午12点半,正以蛋白蛋糕一坨充饥ing,另一朋友来电,问要不要去炳胜。炳胜者,广州最有名之顺德菜馆。几年来,从一家小型大排档做到多家分店,而朋友邀我去的,就是位于冼村路的新开分店。当即弃蛋糕而衣正装,惶惶然奔下楼,打车杀向天河。

新店果然不一般,占了某大厦足三层地面,装修算得上典雅,最要紧是座位足够——以前到炳胜吃饭,若无预定,是必然要等位的。而且,人家也不提供大厅预定。闲话不提,点菜。还是经典的一虾两吃,虾身去皮开边做刺身,虾头椒盐。头大肉少的罗氏虾经此手段,俨然尊贵如吞拿。生虾肉鲜甜爽脆,虾脑为硬皮所保护,虽是油炸,尤嫩而带汁,堪称妙绝。例汤时蔬,俱是水准线以上出品。值得一提的是红豆糕,以红豆沙及淀粉制成,一块之内层层明晰,肥肥瘦瘦,看来竟像是厚切的一片好火腿,岂非广大素食馆学习的榜样乎?

饭三。周五下午,正事办完后,到时代广场等周二一起吃狗肉那位朋友,先去买碟,继往沿江路江湾酒店旁一处所在吃饭。此店名为“东海”,其实与满街的其他东海无涉。有道是:服务实在混乱,环境堪比排档;经营午晚两市,顾客俱是街坊。当晚出彩的是胡椒浸的花甲,奶白高汤,肥嫩花甲,惟有够辣的现磨粗粒胡椒才压得住那股鲜。此店的特点是菜单很坦白,绝不玩火山喷雪的把戏,极端到了会把所有主料配料连带烹制方式列出的程度。有图为证:

Menu of a Local Restaurant in Guanghzou

据说该店十年陈酿花雕不错,留待下次了。

饭四。周六去天河办事,回来时堵车,累个半死。寻思晚饭喝点粥算数,走至小区南边背街的齐富路,见有“潮兴大排档”一。想起潮州人滚粥是有名的,遂坐下开茶位不提。两个人,40元的虾粥,潮州咸菜炒某种我已经不记得名字的海鱼,椒盐濑尿虾(即天津所谓皮皮虾)一份,炒的芥蓝头或是芥菜(我对蔬菜不感冒)。聊尿虾调味不错,油炸的处理过程丝毫没有影响到虾肉的质感与多汁程度。砂锅虾粥上桌,端的是不见米粒只见虾,只只开边,真不嫌麻烦。在家门口能喝上潮州的砂锅粥,这份幸福不足为外人道也。(行笔至此,突然想起,四顿中三顿有虾,还真是跟虾干上了,罪过罪过。)

一周四顿好饭,足兹证明广东还在,生活仍有强大的意义。如此海鲜如此菜,与谁夙夜砂锅粥,罢罢罢,此生还是托付于此处了。

飞花

红蕊
白花瓣

那时枝头
是谁
不忍攀折

成泥
成泥
叹东风去后
碾踏作尘

从此年年
杜鹃啼不回
人似飞花

再见,北京

2003年12月,在一个残雪堆积的冬日下午,几位朋友从机场接到我,又一起去国展家乐福买被褥。那晚吃的是川菜。微醺,坐在铺了天蓝色床单的床边,看着地上尚未拆封的箱子,我想,北京,我来了。那年,我28岁。

2005年1月4日,CSDN从静安中心搬到兆维工业园。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在旧办公室等到最后一车物品运走,已是凌晨时分。到24小时开张的7/11买一杯热红茶,双手捂着,借那点热量独自走回租住地。雪是那么大,越堆越厚,步履维艰。那年,我30岁。

2009年9月,离开北京。那是一个北方已感风凉,南方仍如火炉的秋天。酒后,坐在朋友的车上,奔驰于夜间少车的四环路,车窗全开,我看向窗外。风直往嘴里灌着,我看见城市灯火逐一闪过。想起,今年,我34岁。

六年,有许多的人,许多的物,许多的事,也如这些灯火般流过眼前。六年,我能做的已经努力做了,而该做的却没有全做到。六年前,我带来几箱书;六年后,我还带走几箱书,还有稍明事理的一颗脑袋。我要感谢所有的朋友,是你们,给了我成长的鼓励与宽容。

北京,谢谢。再见,北京。

代码猴子与童子军军规

2007年3月,我在SD West 2007技术大会上聆听了Robert C. Martin(Uncle Bob)题为Craftsmanship and the Problem of Productivity: Secrets for Going Fast without Making a Mess的主题演讲。一身休闲打扮的Uncle Bob,以一曲嘲笑低水平编码者的Code Monkey(代码猴子)开场。

是的,我们就是一群代码猴子,上蹿下跳,自以为领略了编程的真谛。可惜,当我们抓着几个酸桃子,得意洋洋坐到树枝上,却对自己造成的胡乱熟视无睹。那堆“可以运行”的乱麻程序,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慢慢腐坏。

从听到那场以TDD为主题的演讲之后,我就一直关注Uncle Bob,还有他在TDD和整洁代码方面的言论。去年,人民邮电出版社计算机分社拿一本书给我看,封面上赫然写着Robert C. Martin的大名。看完原书序和前言,我已经按捺不住,接下了翻译此书的任务。这本书名为Clean Code(《整洁代码》),乃是Object Mentor(Uncle Bob开办的技术咨询和培训公司)一干大牛在编程方面的经验累积。按Uncle Bob的话来说,就是“Object Mentor整洁代码派”的说明。

正如Coplien在序中所言,宏大建筑中最细小的部分,比如关不紧的门、有点儿没铺平的地板,甚至是凌乱的桌面,都会将整个大局的魅力毁灭殆尽。这就是整洁代码之所系。Coplien列举了许多谚语,证明整洁的价值,中国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语。整洁代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问题是如何写出真正整洁的代码。

本书既是整洁代码的定义,亦是如何写出整洁代码的指南。Uncle Bob认为,“写整洁代码,需要遵循大量的小技巧,贯彻刻苦习得的‘整洁感’。这种‘代码感’就是关键所在。……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代码的优劣,还予我们以借戒规之力化劣为优的攻略。”作者们阐述了在命名、函数、注释、代码格式、对象和数据结构、错误处理、边界问题、单元测试、类、系统、并发编程等方面如何做到整洁的经验与最佳实践。长期遵照这些经验编写代码,所谓“代码感”也就自然而然滋生出来。更有价值的部分是Uncle Bob本人对三个Java项目的剖析与改进过程的实操记录。通过这多达三章的重构记录,Uncle Bob充分地证明了童子军军规在编程领域同样适用:离开时要比发现时更整洁。

接触开发技术十多年以来,特别是从事IT技术媒体工作六年以来,我见过许多对于代码整洁性缺乏足够重视的开发者。不算过分地说,这是职业素养与基本功的双重缺陷。我翻译《C#编程风格》(已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和《整洁代码》,实在也是希望在这方面看到开发者重视度和实际应用的提升。

在《整洁代码》结束语中,Uncle Bob提到别人给他的一条腕带,上面的字样是Test Obsessed(沉迷测试)。Uncle Bob“发现自己无法取下腕带。不仅是因为腕带很紧,而且那也是条精神上的紧箍咒。……它一直提醒我,我做了写出整洁代码的承诺。” 有了这条腕带,代码猴子成了模范童子军。我想,每位开发者都需要这样一条腕带吧?

 

(《整洁代码》中文版一书即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

改变世界vs娱乐自己

1983年,乔布斯找到时任百事可乐公司总裁约翰•史考利(John Scully),想请他担任苹果CEO。身为大公司总裁的史考利,自然是看不上刚崭露头角的苹果公司。情急之下,乔布斯问史考利:你是想终此余生卖糖水呢,还是改变世界?史考利深为感动,决定到苹果任职。史考利治下的苹果公司过了四年好日子,随后就江河日下。直至董事会请回乔布斯,这才挽回颓势。苹果有幸东山再起,另一些公司却难逃被收购甚至倒闭的命运。改变世界是每一位技术人员、每一家技术公司的梦想,它是那么宏伟绚丽,却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企及。

前一段时间,和一位在加拿大做组织行为学的博士生见面。他的专业方向是研究技术在取得市场成功的过程中被哪些因素所影响。这些因素,既与产品本身有关(例如,他的同学就在调研点评网页面上标签对用户的有用程度及反馈到营收上的效果),也与企业组织管理、政策、市场环境、用户心理等等因素有关。谈了一早上,术语满天飞,我就记住一点——技术改变世界,首先要推向世界,而这正是比成功技术本身更难的部分。

6月11、12日,CSDN和Digital River主办的中国软件全球营销论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试图组织一次解决将软件技术推向世界的问题的讨论。深圳万兴、珠海斑点猫、超级兔子等等意识超前的公司,早已走出国门赚美元。你可以说他们做了许多同质化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来自中国大量同类型产品(如音视频转换、系统优化等)形成了一种潮水兵团般的市场力量。并非只有操作系统才能改变世界,当用户使用某个DVD翻录切割软件,对昂贵的DVD光盘开刀并传到网上与他人分享时,世界也在发生着急剧的改变。姑且不论法律上的种种约束,这种破坏力对世界的影响,不可估量。

不过,难道做技术就一定要存心改变世界吗?未必。有些伟大的产品,产生于娱乐自己的初衷。李纳斯在自传中宣称,Just For Fun,谁又能说他没成功呢?退许多步说,技术有时也能做到“纯娱乐”的境界。CSDN商城销售的一款T恤,图样是用Byte Syze语言打印出“Hello World”字样。我查了一下,Byte Syze是一种esoteric programming language(编程奥语),即不以生产软件为目的,纯为试验某个疯狂的想法、故意提高编程难度,甚至只是为讲笑而存在。以其意义论,我更愿意称之为“扯淡型编程语言”。这种类型的语言有大批拥趸,语言数量上百种。它对世界毫无生产力上的贡献,却深刻地揭示了技术人员亲近机器、疏远人类的专业特质,且具有一种对程序员宛若知音的幽默感。新加坡电影《说鸟语(Talking Bird)》描述了当地的语言混杂状况,而Talking Machine正是程序员的精彩写照。

世界就在那儿,你可以去改变它,也可以躺在草地上,喃喃自语一个算法的实现,享受这一刻与编程亲近的美好。改变世界,难道不是为了娱乐自己吗?

(刊登于2009年7月刊《程序员》杂志卷首语栏目)

daf2e93c57bb8ab8

迁移Blog平台

实在受不了Community Server的弱智垃圾评论处理手段,因为它不开源,自己修改也很麻烦,所以决定迁移到Word Press。由于hanlei.name原来用的数据库服务器只对内网开放,故WP提供的直接迁移手段用不了。折腾半天后,终于找到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1、用Keyvan Nayyeri编写的Community Server 2.1 BlogML Converter,格式导出CommunityServer的数据(BlogML格式)。过程很简单,按压缩包中的文档指示,把文件传到CS相应目录下,到后台访问SyndicationOptions.aspx(“RSS设置”),在BlogML那个位置点“Export”,就会在新窗口打开导出后的XML文档。

2、用Aaron Lerch编写的WordPress BlogML Import工具在WP后台导入BlogML数据。Wayne John修改了这个工具,修正了一些小问题。Wayne John版本在这里下载

3、实际上Wayne John的版本也有问题,WP 2.7以上的都支持不好,而我的版本是2.8.1。我找到了这篇文章,根据文章指引,终于完成导入。

整个过程中有几点要注意:

1、CS要运行于ASP.NET 2.0平台;

2、第三步所需时间较长,Apache缺省的30秒执行时间不够,我修改了耗时最长的一个模块(plugin.php),使之支持60秒执行时间;

3、貌似对分类的支持还有问题,需要手工调整;

4、导入后页面上会给一个新旧链接对照表,可以据此做URL Rewrite,我的虚拟主机不支持编辑.htaccess,有空的时候在WP基础上写点代码实现跳转吧。

上面提到的BlogML导入工具,及修改后的plugin.php,可以在这里下载

摄影,从头开始(III)

有同学反映,看了第1、2节,还是不太明白F值和快门速度之间的关系,也不知道怎么应用。其实那些数值都是表象,最重要是背后隐含的摄影思维。你一定要明白,当你拿起相机,就要同时换上一双摄影师的眼睛,甚至用镜头替换你的眼睛。由眼睛到大脑,要具备摄影师的思维方式。即便是成功的抓拍,也建立在平日无数次的“肉眼抓拍”练习基础之上。

什么叫摄影师的眼睛和思维方式?有两个重点:一、观察力;二、提炼力。绘画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世界,而摄影则是想方设法从乱七八糟的世界中摘取值得突出的主体。换言之,绘画做加法,摄影做减法。摄影师的眼睛和思维也要做减法,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删减不重要或影响主体表现的元素,最终得到不能再精简的主体及配合主体的元素。

光圈、快门、构图,乃至一切摄影技巧,都是做减法的工具。不断做减法,减到主体足够突出、足够成为画面上唯一的亮点、足够体现拍摄那一瞬间的情绪为止。

所以,不要被F值、快门速度之类指标所迷惑。你只要有减法思维,有突出主体的思维,再去考虑用什么工具,就会一通百通了。

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在行走中,发现一丛绽放的花朵,或是一树初绿的嫩芽。你激动地拿出相机,咔嚓了许多下。回家一看,当时你眼中那么艳丽的花朵,在屏幕上却显得并不抢眼,倒是后面那些杂草啦、行人啦、电线杆啦,挤满了画面。怎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人的大脑能聚焦于最感兴趣的对象,而忽略不太重要的对象。当你看到那丛花儿,实际上眼底也接纳了后面的杂草、行人和电线杆,只是大脑把无关紧要的元素过滤掉,只剩下你最感兴趣的花了。

相机可不是这样。它会忠实记录光线带来的一切,好的不好的,干净的肮脏的,善的恶的,一概笑纳。相机不懂得排除不重要的元素,你得替它思考,替它做减法。

好,来看实例。由于对宗教建筑的兴趣,我曾多次去东堂(北京天主教四大教堂之一)参观拍摄。东堂位于繁华的王府井商业区,人流量极大,周边高层建筑密集。面对如此宏伟而带有神秘感的建筑物,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忍得住不照相吧。每次去,总看到许多人在留影或拍摄。可是,在这种周遭环境之下,要照好东堂,还真不容易。下面是在网上随便找的一张东堂相片。

拍摄者采取了正面的角度,估计是站在马路对面,用广角端拍摄的。我猜测他的意图,大概是拍下东堂的全貌吧。上面说过,摄影做减法,而这位拍摄者却没这么做,甚至做了加法。随便指几处问题:左边偏上位置,有个莫名其妙的建筑物在背景出现,左下角露出不知什么东西的一角,围墙内的大树遮挡了一个尖塔……相片反映了东堂正面,但主体却被大量地干扰。这样的相片,只能说是普普通通的“到此一游”纪念物。

东堂可以怎么照?还是那句话,减法。减,减,减,减到恰好足够表达主体或主体蕴含的“主题形容词”为止。东堂的主题形容词是什么呢?在我的眼睛中,是“神秘”、“巍峨”、“冷峻”、“悲悯”……也许还有其他。作为摄影者,我要做的,就是用相机做减法,直至画面上只剩下刚好足够表现这些(或其中之一)情绪的元素为止。

首先要破除的是“画面完整”病。普通人照相,唯恐画幅不够宽,总是想把主体全部摄入镜头。在表达“广阔”、“浩瀚”等情绪时,使用广角或超广角镜头,将整个画面摄入,是不错的手段。但在许多时候,这却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全部,不一定是全部,有时候局部反而是全部。还是说回东堂的拍摄。由于该建筑位于闹市,不假思索地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整体,结果一定是有许多不相干的事物也出现在画面上。于是,我采用了数种手段来达到突出主题、表达情绪的目的。

第一张相片,我选择在某个夏日下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拍摄。通常,散射光要比直射光有利,但据我的观察,该建筑的材质,在近乎垂直的阳光下纤毫毕现,而转角处的线条也陡然立体起来。好,就是这个角度了。然后我考虑构图。作为主体的建筑物,自然要占据主要部分,经过观察,我发现,建筑结构形成了多条垂线和多条横线。如果光有横线和垂线,画面会显得呆板。我蹲下身来,由于透视的关系,构成基座的横线连起来,变作了一系列往灭点延伸的斜线!直、横、斜,这些线条组合起来,在画面上形成了有趣的阶梯状构图。我把镜头向左移,直至建筑结构占据主要位置,剩下一部分天空为止。主体一般占多大位置?通常我们有个0.618的黄金分割点可供参考。主体位置、线条切割位置等,都可以依据这个比例来划分。当然事无绝对,僵化害死人。

上图是最后得到的相片。补充关于对焦和光圈的思路。由于建筑结构向画面后方延伸,而我又想把所有结构细节保存下来,此时就应该选用景深较大的大F值(小光圈),因为这样才不会让靠后位置的细节模糊、损失掉。我把相机设置在Av(光圈优先)挡,设定F值为11,焦点对向离我最近的建筑基座,看到取景窗内的测光数据是1/250秒。F11在通常情况下已经足够,在拍摄更辽远的场景时,才会用到F22这样的极小光圈。我当时采用的是中央重点测光,即以画面中央部位的正确曝光值为准。你可以看到,画面中央是建筑物的亮部。对亮部测光,意味着该位置的曝光最为准确。当时的光照条件下。即便是暗部也不会太暗。

按下快门,我得到了上面的相片。画面右下角还有一些杂乱的颜色,这让我不太舒服。看来,还得另找个角度。

(待续)

摄影,从头开始(2)

上节:摄影,从头开始(一)


拜万恶的现代科技所赐,在许多时候,你已无需再考虑曝光的问题。电子测光通常能准确地感知周遭光线,并给出它认为合适的曝光值。如果你满足于此,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的摄影者。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探讨光和曝光在摄影中的意义,以及如何把被电子测光禁锢的光影解放出来。


在往昔胶片的年代里,每张底片上都涂满了银盐颗粒。银盐是一种感光材料,也就是说,当光线照到时,它就会发生变化。因承受到光线的强烈程度和光谱的不同,每粒银盐的变化程度也不同。胶卷取出来后,先冲后洗,用其他化学药品将银盐的变化状况固定下来、翻印到相纸上,就成了影像。


数码时代到来得如此迅猛,器材变了,原理还是一样的。人们用CCD/CMOS等感光元件替代了银盐颗粒。和银盐一样,这些感光元件也能“感知”光线。我们常说“多少百万像素”,所谓像素,可以理解为胶片上的银盐颗粒。随光线的强烈和光谱不同,每个像素产生了不同反应,这些反应汇集为电子运动,传输给中央处理器,在其中被固定下来,转换成LCD屏幕上的影像,或是某种图形文件格式。像素越多,则图像越细腻清晰(等于是有更多的“银盐颗粒”对光线反应)。


摄影的本质,从技术上说,是通过光圈和快门速度,对照到感光体(不管是银盐还是感光元件)上的光线进行控制,从而得到摄影者想要得到的图像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曝光。


光圈是什么?你可以暂时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人眼的瞳孔。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从黑暗处走到光明处,瞳孔会自动突然缩小,防止强烈的光线对眼睛造成损害。从光明处走到黑暗处,瞳孔也会自动扩大,让你逐渐适应黑暗,看到黑暗中的物体。瞳孔大小,决定了进入眼底的光量。同样,光圈也决定了到达感光元件的光量。


光量的变化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曝光度和景深。曝光度已经讲过,简单说一下景深。景深就是景象中离镜头最远的物体的清晰程度。景深浅,则离镜头远的物体就较模糊;景深大,则离镜头远的物体也较清晰。这也可以用现实体验来解释。努力想看清远处物体时,我们会眯起眼睛。此时,进入的光线较少,但也更为集中。也就是说,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在实际使用中,相机上并不简单标出“现在是多大光圈”,而是以焦距与光圈直径的比值来表示入光量,这个比值就是F值。拿起你的相机,调到A或Av(光圈优先)挡,尝试调整一下光圈值。通常你看到的最小F值是F2.8,这表示光圈直径是焦距的1/2.8,而F16则表示光圈直径是焦距的1/16。


嗯,这的确有点过于理论化了。目前,你只要记住,F值越大,进光量就可能会越小,景深也越大。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进光量还跟快门速度有关系。快门一开一关,放进来的光,和快门开启时间也有广西。开启时间越长,光线进来得越多,曝光也就越多。


焦距、光圈和快门速度,像是一种三角关系,互相制约、互相成就。人们简化了这个三角关系,只留下F值和快门速度。在F值固定的条件下,快门速度越快,进光量越小,曝光度越低;快门速度越慢,进光量越大,曝光度越高。这就是所谓光圈优先——以F值固定你想达到的景深效果,再调整快门速度,得到适当的曝光。另一方面,在快门速度固定的条件下,F值越大,焦距越远,景深越大;F值越小,焦距越近,景深越小。这就是快门优先(S)——以快门速度固定你想捕捉的运动物体,再调整光圈,得到适当的曝光。


说白了,光圈优先的应用场景是,你希望得到固定的景深。比如,近景清晰,中景以后都模糊,就用较小的F值;景深越大,则使用更大的F值。而快门优先则多数用于拍摄运动物体,或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例如,以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流水,流水就会呈现绸缎一般的质地)。


下一节,我们通过实例来学习光圈优先的使用。

摄影,从头开始(一)

总有媒体鼓吹,现在已经是一个“读图时代”,其实我们已身处“造图时代”——且不说几乎每台手机都有的百万像素级摄像头,就是数码卡片机也遍街皆是,flickr这样的网上服务,更是把图片与社会关系融汇到一起。相片人人拍,这在十年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摄影难吗?摄影不难,对个景按个快门有什么难的。摄影很难,要不你拍的相片咋没得“荷赛”大奖,也没人花大价钱买呢。本系列教程无法让你成为大师,只能教你一些入门的正确方法。入门,也就是从头开始学。但“从头开始”还有另一个含义:从改造你的头脑开始。摄影圈有言:重要的不是镜头,而是镜头后面那个头。镜头后面那个头琢磨对了,镜头也就听话,拍出至少“好看”、甚至足以让许多人羡慕的片子。

中文造词法就是那么神奇,“摄影”二字,实在透彻得很。摄是瞬间动作,而影则是难以捕捉的对象。摄影,就是把难以捕捉的对象,在瞬间固定下来给人看。在读者眼光扫上图片那一刻,读者与摄影者、摄影者与真实对象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响起了某种共鸣。这种共鸣越强,作品就越成功。而这联系、这共鸣,都来自那张扁平的硬纸——或是显示器上那几百万个像素点。

是什么让硬纸、让像素点变得有了生命、有了情绪、有了影响读者的力量?本质上,它们呈现光、影、色和构图。光、影、色、构图,就是摄影作品的四大基本元素,也即你赖以传递情感的工具。学会摄影,意味着熟练掌握光、影、色、构图的使用。而景深等更多要素,则是扩展性的,是锦上添花。

《圣经》上写道,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照在物体上,就显出了阴影和颜色,物体自身、物体之间因此而在人们眼中有了位置和距离的关系(构图)。当你揭开镜头盖,你就是摄影世界的上帝。你说,要有光,于是你看到光、影、色和构图。让我们把视线投向最初的光影吧。

设想有一个白色球体,处于虚空的平面之上,四周漆黑。这时,你什么都看不见。散射白光从左上方射下来,你会看到——

球体接近光源的部位,亮了起来,而远离光源的部分则依然暗沉。离光源越近就越亮,离光源越远就越暗,背离光源的部位保持了本初的黑色——白球而有了黑色的呈现,这就是光的力量。

光造就了影。影有二:物体的形态;物体的阴影。上图中间偏下的部位,球体因光线照耀而向右拖出一条影子,与影子相连的球体部位也是黑的。这些黑的部分,在摄影术中称作阴影,而亮的部分则称为高光;高光和阴影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和形态。

好,我们终于谈到摄影。摄影有一个重要概念:曝光。所谓曝光,即在胶片或感光元件上投射足够的对象反射光,留下这些光线造成的高光、阴影、颜色和构图。曝光正确与否,某种意义上从根本上决定了相片的优劣。曝光正确,意味着胶片或感光元件获得了恰当的光线,这些光线恰好让被摄物及其周围环境按摄影者所期望的那样呈现到最终介质(相片、屏幕……)上。

曝光不正确,可能有两种情况: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的相片,被摄物的细部淹没在阴影中,就像这样:

曝光过度的相片,被摄物的细部淹没在高光中,就像这样:

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都是摄影中(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的情况。怎么才能总是获得正确的曝光?这个话题,留到后面的章节再谈吧。

(待续)

墙在墙以外崩塌
一幅蛛网
牵挂不住的窥望

梦做了上去
字写了上去
血溅了上去


在墙以内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