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从头开始(2)

上节:摄影,从头开始(一)


拜万恶的现代科技所赐,在许多时候,你已无需再考虑曝光的问题。电子测光通常能准确地感知周遭光线,并给出它认为合适的曝光值。如果你满足于此,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的摄影者。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探讨光和曝光在摄影中的意义,以及如何把被电子测光禁锢的光影解放出来。


在往昔胶片的年代里,每张底片上都涂满了银盐颗粒。银盐是一种感光材料,也就是说,当光线照到时,它就会发生变化。因承受到光线的强烈程度和光谱的不同,每粒银盐的变化程度也不同。胶卷取出来后,先冲后洗,用其他化学药品将银盐的变化状况固定下来、翻印到相纸上,就成了影像。


数码时代到来得如此迅猛,器材变了,原理还是一样的。人们用CCD/CMOS等感光元件替代了银盐颗粒。和银盐一样,这些感光元件也能“感知”光线。我们常说“多少百万像素”,所谓像素,可以理解为胶片上的银盐颗粒。随光线的强烈和光谱不同,每个像素产生了不同反应,这些反应汇集为电子运动,传输给中央处理器,在其中被固定下来,转换成LCD屏幕上的影像,或是某种图形文件格式。像素越多,则图像越细腻清晰(等于是有更多的“银盐颗粒”对光线反应)。


摄影的本质,从技术上说,是通过光圈和快门速度,对照到感光体(不管是银盐还是感光元件)上的光线进行控制,从而得到摄影者想要得到的图像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曝光。


光圈是什么?你可以暂时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人眼的瞳孔。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从黑暗处走到光明处,瞳孔会自动突然缩小,防止强烈的光线对眼睛造成损害。从光明处走到黑暗处,瞳孔也会自动扩大,让你逐渐适应黑暗,看到黑暗中的物体。瞳孔大小,决定了进入眼底的光量。同样,光圈也决定了到达感光元件的光量。


光量的变化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曝光度和景深。曝光度已经讲过,简单说一下景深。景深就是景象中离镜头最远的物体的清晰程度。景深浅,则离镜头远的物体就较模糊;景深大,则离镜头远的物体也较清晰。这也可以用现实体验来解释。努力想看清远处物体时,我们会眯起眼睛。此时,进入的光线较少,但也更为集中。也就是说,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在实际使用中,相机上并不简单标出“现在是多大光圈”,而是以焦距与光圈直径的比值来表示入光量,这个比值就是F值。拿起你的相机,调到A或Av(光圈优先)挡,尝试调整一下光圈值。通常你看到的最小F值是F2.8,这表示光圈直径是焦距的1/2.8,而F16则表示光圈直径是焦距的1/16。


嗯,这的确有点过于理论化了。目前,你只要记住,F值越大,进光量就可能会越小,景深也越大。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进光量还跟快门速度有关系。快门一开一关,放进来的光,和快门开启时间也有广西。开启时间越长,光线进来得越多,曝光也就越多。


焦距、光圈和快门速度,像是一种三角关系,互相制约、互相成就。人们简化了这个三角关系,只留下F值和快门速度。在F值固定的条件下,快门速度越快,进光量越小,曝光度越低;快门速度越慢,进光量越大,曝光度越高。这就是所谓光圈优先——以F值固定你想达到的景深效果,再调整快门速度,得到适当的曝光。另一方面,在快门速度固定的条件下,F值越大,焦距越远,景深越大;F值越小,焦距越近,景深越小。这就是快门优先(S)——以快门速度固定你想捕捉的运动物体,再调整光圈,得到适当的曝光。


说白了,光圈优先的应用场景是,你希望得到固定的景深。比如,近景清晰,中景以后都模糊,就用较小的F值;景深越大,则使用更大的F值。而快门优先则多数用于拍摄运动物体,或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例如,以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流水,流水就会呈现绸缎一般的质地)。


下一节,我们通过实例来学习光圈优先的使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