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当下

奇遇,忆CoDelphi

Justep派技术人员来做OA系统的售后服务。和其中一位小赵聊起来,他说自己从1996年开始就接触Delphi。基本上可以算是中国第一批Delphi用户了。

我说,在2001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Delphi资料网站,CoDelphi。小赵惊呼:不会是C-O-Delphi吧。原来,他当年也是CoDelphi的用户呢。小赵说,在CoDelphi上找到对他有帮助的资料,可惜后来关闭了。前几天也有人在我Blog上留言,说怀念grhunter(我在Delphi时代的网名),想来也是CoDelphi的用户吧。做了一点点事情,真的能帮到别人,令我欣慰。

2001年初某次聚会后,我和赵文在越秀山上散步。我们都觉得,中文Delphi资料太少。当时国内有名的Delphi站点是大富翁和富贵论坛,两个站点都是以论坛为特色,而以“文档”为特色的Delphi站点并不存在。我找了中学同学snow做数据库,自己做客户端,打算搞一个以中文Delphi技术资料为主的网络应用。最初的设想是一个C/S应用,包括文章/论坛等模块。在测试版出到第2个版本时,snow找到一个热心的测试用户,网名“不能吃的鱼(大鱼儿)”,后来这条鱼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大鱼也是搞Delphi的,当时应该是在旌旗网。打了一次时间不短的电话后,大鱼正式加入我们,负责做web界面的CoDelphi。

阅读全文 »

2005年末小语

2003年底,我从广州到北京,开始了逐水草而居的北漂生活。2005年初,我从静安东街搬到芳园里,因为公司搬到了酒仙桥。我又搬了,现在坐在新居写这篇Blog。房东在下午给我发短信,告诉我ADSL用户名和密码。她说:改包月明天生效,晚上12点之前,每小时5元。

房东的短信让我感到2006年元旦的重要性。元旦到了,我就可以包月上网。1996年,我在学校从内部网上BBS;1998年,我在教师宿舍拨163以2k/s的速度下载UO;2000年装上了ISDN,下载速度达14k/s,狂喜;2001年用上ADSL,刚装上就在线看Michael Jackson演唱会;2002年买房,用小区宽带后又改用ADSL。转眼上网快10年了,感觉自己像是一头撞到互联网上的一只飞虫。大网晃晃悠悠让人陶醉,只是,不知道蜘蛛会在什么时候一口咬来。

现在我坐着等2006年扑面而来。一个小时后,我要打开窗子。一阵寒风将从地面或空中直杀进这位于楼房第15层的小小公寓。那时,已是诸事未卜的新年。

阅读全文 »

啡厅偶记

邻桌,是海归和他的做市场营销的女性朋友。海归说汉语,一句里面总有两三个英语词;他的同伴也是,不过东北腔浓重。

海归说:“中国人在外国精得很,外国人笨。我们离开英国的时候,用credit card,买discman,透支刷;买digital camera,透支刷;买什么都透支刷。打定将来不回来的主意,英国人能奈我何?”

早先也听新加坡的朋友说,自从中国留学生增多,公车自动售票就改成了上下车刷卡。这些自以为精明的同胞,我觉得只有一个广州白话词可以形容,那就是——

阅读全文 »

一语成谶

今年9月,在和微软研究院的Marc吃饭时,他表达了对SNS泄露用户隐私的忧虑。很不幸,他一语成谶,证明了自己在成为乌鸦嘴方面的潜力。

刚才看到谢朝晔的Blog,访问了文中地址并查询后,倒抽一口冷气。这个网站号称“全概念的人际搜索网络”,说白了就是查找某人的相关信息。我输入自己的名字“韩磊”后,在搜索结果的第16页(共38页!)找到了自己的信息——

阅读全文 »

是谁不作为

为了实现一个联机查询图书信息的功能,到处找ISBN在线查询站点。外文书还好,有现成的WebService可用;中文书就可怜了——怎么也找不到开放的接口。最后这个功能还是完成了,用的是霸王硬上弓的办法:代码直接访问某图书馆查询页面,Post查询条件,分析结果页面。这个且不说他。

我想说的是在查找ISBN在线查询服务的过程中,看到的一个站点:中国ISBN中心。顾名思义,该中心正是给境内各出版社分配ISBN的国家机构。据我冒昧的判断,该中心应该拥有中国最全的出版物数据库。不过,在该中心的公众网站上,查询结果却令人失望——

阅读全文 »

大胡子David I和疲惫的李维

大胡子David I终于来了。

2005年12月6日下午十三点五十分,我坐在活动现场外面的接待台后面,等待David I。他们一行没找对地方,程琰下去接。这时会场已经坐满,聊天室中网友也在等待。

电梯门开了,李维第一个走出来。我迎上去,“很久没见了”,两个人同时说。然后我看到大胡子David I似乎在电梯门口和Borland的Vivian抢道,闹了点交通堵塞——我这样说是有道理的,David生得实在高大威猛,不但胡子大,肚子也够大。

阅读全文 »

《做文抄公也要有风度》后记

昨天晚上有感某些人写文章生吞活剥别人的文字,在Blog上写了一篇《做文抄公也要有风度》。今天从广州回到北京,开机上网收邮件,第一封就是系统给我发的回复通知信。大凡在网上写点东西的人,对回复多少有些期待,我自然也不免俗,看到有回复,实话说心中还是窃喜的。不料看到回复后,感觉却是中了一支冷箭。

回复照录如下:

回复:做文抄公也要有风度 悟空 12/4/2005 10:38:00 AM
诚然,被别人盗用是不爽的。可是,从您的博客来看,你的中文运用能力,和对英文的理解能力水平还是处在一个误人子弟的水平,如此的强烈的反应不免让我怀疑您就好像是过了妙龄期的黄脸婆,过度盼望着被每人性骚扰,以达到提高身价的目的,却不可避免的患上了·被强奸幻想症·。

也许潜心钻研点学问,少出点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而写的东西,比在这里抱怨别人要对自己和社会有意义的多。以我的经历看来,对着社会最有危害的人不是那些一无所知的文盲,而是那些一知半解而自以为是的人。

阅读全文 »

做文抄公也要有风度

俗语有云“天下文章一大抄”,古人亦有诗云“寻章摘句老雕虫,朗月当空拉月弓”,可见做文抄公一事古今中外皆有之,“集句”甚至还是文学中一种特别有趣的做诗法——盖越能集句成篇,越显得你熟读诗书也。

然而做文抄公也要做得有风度。最近某三联生活周刊中一篇文章的作者就做得很不地道。该周刊2005年第42期(2005年11月14日)题为《博客的人间指南》(P30)、署名苗炜的文章,大段引用我的一篇译文,且生吞活剥,把原文和译文中一些相当有价值的描述砍掉了。原文写到“八条原则”,该文略掉了“导言”和第4、5、6条。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原文第五条如下:

5. Do not steal.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is not permission to rip someone off. If you take an idea or a link, make sure you credit it to the appropriate person. If you borrow an image, make sure the attribution is present and correct. If you steal someone's design, at least have the decency to change the colors. Do not steal a design and then ask for a link. That's like stealing someone's watch and then asking them if they know how to change the battery.

阅读全文 »

师友杂忆(一)

余中学时,有师马姓者,授语文。马师微髯,擅红学,然余未尝聆师讲《红楼》也。师广闻博识,尤不喜照本宣科,举凡诗词歌赋谚,课本所不载者,多有涉及。举数例:

其一。师尝示诸生以当地民歌,曰“送哥送到大树脚,大树叶子团团落;扯把叶子揩眼泪,揩干眼泪各走各”。又曰“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下花一蓬;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浇花花不红”。

其二。师授《陈涉吴广列传》,言云梦大泽乃楚王故地,所以名以“云梦”者,楚王猎于泽旁,梦仙女而行云雨之事,故名之以“云梦”。及释“云雨”二字,师谓“无非弹琴唱歌”,低头窃笑,众皆见之。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