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当下

中午去哪儿吃

2020年5月份,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杨海玲老师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翻译一本题为 UNIX: A History and a Memoir的书。我已经十年没有做图书翻译,但了解到这本书作者是Brian W. Kernighan之后,确实有了翻译的冲动。

BWK是谁呢?他是UNIX早期核心开发组成员,和C语言发明人Dennis Ritchie写了经典的C Programming Language图书,是那个璀璨时代的亲历者。

这位老爷子要求几位候选译者发英文简历给他,由他决定谁承担中文版翻译工作。很幸运,我被挑中了。中文版于2021年初面世,总算完成一件有价值的事。BWK在中文版给读者的话及新书发布会视频贺词中都提到我的名字,这令我倍感自豪。

阅读全文 »

你在世界的什么位置?

余晟写了篇文章,记录参加一次技术聚会的经过。文中有现场相片一张,人头汹涌,图注:如果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就在新西兰的位置:)

有趣的人才能写出有趣的文字。如果你拿一张透明的世界地图覆盖相片,那张向左侧过来的脸,还真是在新西兰的位置。

会心一笑之余,我问:在“这张”(中国通行的)世界地图上,你在新西兰位置,在“那张”地图上呢?比如——

阅读全文 »

我的工具观

据说,猩猩在变成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学会使用工具是两个关键点。工具之于人,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很多时候,本该帮助人提升效率和生产力的工具,却成了累赘。那个笑话怎么讲的?为了给牦牛剪毛,需要一把好剪子;为了磨剪子,需要一块好磨刀石;最好的磨刀石在北极圈内某个小岛上,所以还得置办一套狗拉雪橇……

现实永远比文学荒谬,现实也永远比笑话可笑。我曾经以为一部单反相机能让我更热爱摄影,现实却是因为它太重而出门基本不会想带上。我曾经以为开车能让我去更远的地方,现实却是买车之后更懒得出门了。唉,现实多残酷。

其实工具够用和自己习惯、能真正有效提升产能才是最好的,尤其是手边的工具。去年到今年,有几个计算机软件,极为有效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我知道,可能还会有“更好的”或是“更道德的(开源的?)”替代软件,不过,谁让我用惯了呢。

阅读全文 »

Flickr帮我卖相片

今天收到邮件,说我的一张相片入选Schmap的在线旧金山旅游指南(http://www.schmap.com/sanfrancisco/activities_fishermanswharf/#p=321456&i=321456_2.jpg)。这是我在网上卖出的第二张相片,前一张卖给了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杂志(创刊于19世纪,被誉为“美国的思想”)。Schmap是非盈利的,不付费;《大西洋月刊》支付了单次使用授权费150美元。从买30D到现在差不多两年时间,按了10000多次快门,传到flickr的也就2、3000张,其中相当部分还没有精挑细选过。这样都能被图片编辑看到和选中,不是因为我水平有多高,而是flickr的图片分享模式使然。

关于社会性网络或社会性网络应用的话题,业界有实践者也有理论家,困扰几乎所有人的问题是,这东西怎么挣钱,它怎么给社会创造商业价值。我现在不太喜欢谈理论、谈模式,但这两张相片的事情,却给了我极大的刺激:谁说社会性网络应用不能创造商业价值?

还是说在线图片交易市场吧。在国内(比如photocom)、外(比如getty)都有一些“权威、专业”的在线图片交易网站,据我所知,其中一些活得很不错。也有传统媒体进入这个行业,想要干一番事业的(比如《摄影之友》办的尚图)。相对于传统的图片交易手法,他们的进步之处在于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交易模式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改变(仍然是代理中介模式)。以传统的眼光看,我这种3000张相片里面也许只能挑出1张可用图片的摄影爱好者,当然不是这些在线图片交易商的产品来源。他们的编辑成本太高,高到最好每一张上传图片都能卖掉。不要以为数字化和网络化降低了多少编辑成本,对于服务商来说,这些手段的削减的只是拆信封的成本,而这成本原来就很低;得到好处的是需要用图片的媒体,他们可以更方便地查找图片。

阅读全文 »

大褂还是内裤

有个相声说,某人买了一丈布,要找裁缝做大褂。其妻自告奋勇,称自己也会做,就接手做了。两个月后问她,说做是做,只是把布剪坏啦,改做小褂吧。如此循环,从大褂变成小褂,小褂变成肚兜,肚兜变成内裤,内裤变成口罩,最后只好扎了墩布。

闲话表过,再表闲话。

话说Mitch Kapor以数十亿美金高价把一手创建的Lotus公司卖给IBM后,做了一段投资人,又回归技术界,创立一家开源基金会。为了实现心目中“最好的PIM软件(个人信息管理,类似Outlook那样的)”,投入百万美元,聘请了一群最NB的程序员(包括Netscape元老级程序员、Macintosh操作系统核心程序员、微软资深开发工程师……),动手开干。有近乎奢侈的资源(财力、人力、时间),照说项目应该顺利进行吧。其实不然。这个名为Chandler的项目,从2000年开始立项,开发过程中软件功能列表一再缩减,直至今日尚未推出1.0正式版本。测试版本在我的Windows 2003操作系统上,仍然无法运行。

阅读全文 »

加价热潮

你怕我怕个个怕
烟加酒加屋租加
巴士加的士加多士芝士乜都加
加  加  加  加加加加

糖又加 盐又加
成日咁加任佢话
其实无他  你住人屋宇下
佢梗收买路钱嗱两扎
买佢怕买佢怕要加就加  总之惯啦

牛油又加  蚝油又加
燃油又话每“卡”七个六
其实无他  佢石油多到极
可惜真金白银贬哂值
冇法啦冇法啦佢加就加  都由佢啦

阅读全文 »

天窗

今天,由于flickr图片服务器被封,我Blog上所有引用flickr图片的位置,都变成了打着红叉的天窗。

这个天窗开得好。它让人去联想,那里原来会有什么。当天窗出现时,愤怒也就有了宣泄的口子。数十年前,报人开天窗表达抗议;今天,天窗向大众昭示什么叫做愚民。历史总是惊人地不断重复。请鼓掌欢迎新时代的周厉王粉墨登场。

让天窗开得更猛烈些吧(政治文人高尔基对此句亦有贡献)。

阅读全文 »

一夜

三十二岁男人走出电梯,回到他位于大厦十五层的租住房。此时是晚上十点,离下班三个小时,离他来到北京三年半,离屋里那杯威士忌,嗯,只要一分钟。

不过在一分钟之后,男人选择了床。酒杯还没来得及抱怨的当口,男人均匀的气息已宣告当日结束。

白天是人的,夜是神的。酒瓶给杯子斟满,自酌自饮。电话机拨通局端,要了个长途。冰箱嗡嗡响,唱一首摇篮曲,哄着那堆香肠火腿听装啤酒;睡吧睡吧不要捣乱,明天就要嫁给胃啦,胃你好吗……

阅读全文 »

人不如故

两年前,有人送我一部手机。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那份“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往来与信任弥足珍贵。

最近,那部手机出了点问题。先是偶尔不认SIM卡,从今天开始,好像连电力也变得容易耗尽。人与人之间恐怕也是如此吧,从相互误解甚至侮辱攻击,到慢慢失去了沟通的动力,关机后,友情不在服务区。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乐府,是我极喜欢的。只是有时不太明白,“人不如故”,是说“还是故人好”呢,还是说“人已经不是过去那样了”。看着努力充电的手机,我在想,人不如故。

阅读全文 »

程序员创业三关

当人们还在浩叹第一次网络泡沫破灭的时候,互联网已经悄悄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从某种意义上看,甚至已经进入了夏天——热烈但不乏浮躁、兴奋但失之肤浅。某位投资人声称今年总共有三十亿美金资本进入中国,言下之意,大家都可以甩开膀子大干快上,登陆纳市不好说,搞笔钱进来花差花差多半是没问题的。

另一方面,程序员创业,在中国乃至国外,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们是那么一群聪明、优秀的家伙,大脑发达,点子就像啤酒的泡沫,扑腾扑腾直往外冒,天生我才,有什么做不到的呢?遥想比尔盖茨当年,西装革履,谈笑间,多少豪杰灰飞烟灭……

于是我看到,无数公司成立了,眼看他雄心勃勃,眼看他一败涂地。成败固然不足以论英雄,然而英雄却不得不面对可能的成败。可惜的是,程序员朋友们在创业的时候,往往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据一些资料显示,百分之七十五的新创公司,会在两、三年内倒闭。笔者也曾经见过许多程序员创业失败的个案;成功或不成功,有很多因素制约;对于立志创业的程序员,至少应该突破三关。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