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当下

我的父亲

妈妈给我发微信,我才想起来,明天是父亲去世20周年的日子。

先父讳永福,1936年生,1998年离开人世,享年62岁。说是享年,其实这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就像他的名字,始终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父亲是云南弥勒县人氏。弥勒现在设市,归红河州管,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解放前,爷爷家是当地排得上号的地主和商人。甘蔗成熟,榨成红糖,堆放在仓库里,大伯和父亲睡在糖堆上,看守这些宝贵财产。我问过父亲,会不会偷吃。他笑笑说,吃得牙齿都掉啦。

阅读全文 »

那些年一起喝的苞谷酒

前些日子,参加中学毕业20周年聚会,感叹「见面不相识」之余,说起当年种种荒唐事,居然一大半归结到「吃」上。

彼岸的「那些年」,各种青春热血剧情;我们的「那些年」,铭刻下的却是人间烟火、油盐酱醋。 高中时,饭总算是吃得饱,只是一味地馋。早上分明吃过一大碗葱花飘香的肉臊酸辣面才出门,单车骑到校门口,看见早点摊上刚烤软的饵块、还在油锅里冒着泡的油糕,口水瞬间泌出来。兜里若正好有那么几毛钱,免不得就砸那儿了。糯软饵块刷上甜辣酱料(若再多有几毛钱,还可以加肉)、包上香脆油糕,持之大嚼,乃是早操前一大乐事。

在宿舍划拳争大肥肉吃,三年里统共没多少次。正常吃食堂之外,去苍蝇馆子打牙祭,炒盘猪肝滚个汤,胃口大的吃两、三碗白饭,十数元的消费,已算奢侈。要好的兄弟凑板凳脚,个把月吃一次,添点油水,还说得过去。

阅读全文 »

沙子也有梦

【按】两年前,在北京牡丹园的“海底捞”四川火锅餐厅的饭局上,时任博文视点副总经理的周筠老师说,计划做一本《生于七十年代》的书,请一些有代表性的70年代生IT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也为这本书写了一篇文字,与策划编辑进行过一、两次交流后,就把这事忘了。前天突然想起来,就写信给离开博文视点创办了Just Pub的周老师,问是否有出版计划。周老师答复说会出版,不过同意我先放在博客上,之后再完善。于是我把文章稍微修改了一下,贴在这里。

我是公元1975年生人。那是一个无梦的年代,整个国家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我个人关于文字的记忆,可以追溯至四、五岁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说是中班,其实学的是小学一年级课本,我也很喜欢认字,故而我还能大体能读懂街上各种布告。记忆最深者,莫过于一张法院的判决布告,称某某因收听敌台被判处徒刑。那位倒霉的某某,名字上赫然打了个红叉,就像作业本上写错的字,但这错误几乎要了他的命。

我的家乡位于滇东北,是一个曾经繁荣但早已破落的小城。十万上下人口聚在这里,毛货街、蚕豆街、挑水巷,一个个地名折射出人们从事的行业和过着的生活。在“陡街(街道依山而建,路陡,故名之)”的青石板路旁,常有行商摆了地摊,卖些干海星、老鼠药之类稀罕物事。在辕门口(陡街坡顶一片广场,旧时县衙门前)的小小广场上,偶尔也有流浪艺人敲锣耍猴戏。这些所在,常可见一个长相普通、身材瘦弱的小男孩,或蹲或站,不出声地看热闹。其结果之糟糕,至今犹可在保存下来的《小学生手册》上看到记录:该生一个月内迟到20次,望家长批评教育。 嗯,那就是我。沉默寡言,从不调皮捣蛋,几乎每天迟到,“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不过历次考试我总能以中等偏上成绩过关,被老师评判为“小聪明”亦不算过分。至今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当年的班主任)依然记得,有次她叫我当堂朗读前一天布置要写的作文,开头还似模似样,五、六段之后终于现出破绽,手上原来拿的是白纸一张。

阅读全文 »

学习在于专注

最近朋友圈里讨论英语学习的气氛有渐趋浓烈之势,加上昨天见到一位奇人,久已不写的Blog,似乎又可以来上一篇充数。首先申明:在下不是什么英语达人,初衷也非授人以渔,不过约略回忆学生时代罢了。

回头说昨天见到的这位奇人。此人姓陈,大学教授,昔年曾任海南三环出版社编辑部主任,风靡一时的《双向式英语》就是他一手操办的。我对他说:看过这套书。他回一句:上当了吧,整套东西都是我策划的,其实那套教材本身未见得多好。

席间没有深入聊这个话题,不过却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和一些感慨。姑且不论《双向式英语》本身优劣如何,以当年对我的冲击而言,不可谓不强烈,即以今天论,对我个人多年成长的影响亦不可谓不深远。陈所谓“完全为了营销”而做的宣传,让一位濒临颓废的少年重拾信心,真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句话点醒有缘人。

阅读全文 »

九年祭

九年前的那个夜晚,我坐在临时搭建的灵堂里,孤身一人;几步之外,是放置先父遗体的冰棺。是我喂他吃的最后一口橙子,除此之外,我对他二十二年的亲情无所回报。整个服丧期间,我没有流过一滴泪。但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却常会梦见他和我走在路上,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可是醒来时,却连这些无关紧要的话都记不起来。更可怕的是,他的脸在记忆中渐渐模糊,我渐渐忘记了他的模样。

忘记亲人的模样,应该是世间最悲哀的事吧?我的幼年,是他的中年;待我少年,他已快步入老年;我刚青年时,他的年纪不再增长。二十二年的记忆在那个下午停滞,在那个晚上消失,又在之后的许多年渐次出现、融合、零落。现在,我已记不得他的模样。

但我还记得一起去泡温泉,在雾气蒸腾的池中,他肩窝里的积水;

阅读全文 »

一个电话

接了一个电话,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是个报喜的电话,有人生了个儿子,是孩子的母亲打来的。新为人母的她,是我大学时代的好朋友。

我们是同乡,在某次返校的列车上认识。广州各所大学里的云南学生,有互相串门的习惯,所以后来又见过两、三次。我们时有通信,见面话不多,写信时却能畅言。她曾经专程来找我,似乎想表达一些什么,而我则含糊其词。一犹豫间,她毕业去了澳门。虽然仍以对方为友,偶有鸿雁往来,已是相忘于江湖的气象。

这么些年,没怎么着就过去了。其间,接过她几次电话(想想我也真是没心没肺,从来没给人打过电话问候一声),每次都是感到委屈了,想找人倾诉一下。我总只是听着,等她说完,平静下来,通话结束。帮不了什么,完了还是该干嘛干嘛,只有在听到《那些花儿》的时候,才偶会想起来,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在年少的日子里,留下过一些记忆。

阅读全文 »

先父病中二三事

昨天(2006年9月21日)是先父去世八周年祭。八年前,我刚毕业,留校工作。那时手机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我刚挣了些钱,配个摩托罗拉的中文传呼机。母亲通过在昆明的朋友打191,折腾来折腾去,终于把信息传递到——“父病危速归”,五个字,通知了一件意料中会发生的事。

父亲是1998年初被诊断为食道癌晚期,手术后,整个人就垮了。那年春节,全家笼罩在一种压抑、忧伤的气氛里面,是印象中很冷的一个冬天。我和妹妹假期结束后就回学校了,留下母亲承担照顾一个重病患者的辛劳重担。我不知道那几个月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但她确实熬过来了,像熬过以前许多的艰难一样。

我如愿留校,报到后就放假回家了。当时,父亲精神尚好,只是因为无法进普通食物的关系,身体已十分虚弱。夜里睡不着,他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床上。一天晚上,我被他的呼痛声叫醒,跑到他房间一看,人已倒卧在地上,是坐着坐着、迷糊过去,一头栽倒,额头也撞破出血。扶他回到床上躺下,用毛巾擦去额头血迹,他有些忧伤但却平静地说:我梦见你姑妈他们,我快死了。

阅读全文 »

奇遇,忆CoDelphi

Justep派技术人员来做OA系统的售后服务。和其中一位小赵聊起来,他说自己从1996年开始就接触Delphi。基本上可以算是中国第一批Delphi用户了。

我说,在2001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Delphi资料网站,CoDelphi。小赵惊呼:不会是C-O-Delphi吧。原来,他当年也是CoDelphi的用户呢。小赵说,在CoDelphi上找到对他有帮助的资料,可惜后来关闭了。前几天也有人在我Blog上留言,说怀念grhunter(我在Delphi时代的网名),想来也是CoDelphi的用户吧。做了一点点事情,真的能帮到别人,令我欣慰。

2001年初某次聚会后,我和赵文在越秀山上散步。我们都觉得,中文Delphi资料太少。当时国内有名的Delphi站点是大富翁和富贵论坛,两个站点都是以论坛为特色,而以“文档”为特色的Delphi站点并不存在。我找了中学同学snow做数据库,自己做客户端,打算搞一个以中文Delphi技术资料为主的网络应用。最初的设想是一个C/S应用,包括文章/论坛等模块。在测试版出到第2个版本时,snow找到一个热心的测试用户,网名“不能吃的鱼(大鱼儿)”,后来这条鱼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大鱼也是搞Delphi的,当时应该是在旌旗网。打了一次时间不短的电话后,大鱼正式加入我们,负责做web界面的CoDelphi。

阅读全文 »

师友杂忆(一)

余中学时,有师马姓者,授语文。马师微髯,擅红学,然余未尝聆师讲《红楼》也。师广闻博识,尤不喜照本宣科,举凡诗词歌赋谚,课本所不载者,多有涉及。举数例:

其一。师尝示诸生以当地民歌,曰“送哥送到大树脚,大树叶子团团落;扯把叶子揩眼泪,揩干眼泪各走各”。又曰“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下花一蓬;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浇花花不红”。

其二。师授《陈涉吴广列传》,言云梦大泽乃楚王故地,所以名以“云梦”者,楚王猎于泽旁,梦仙女而行云雨之事,故名之以“云梦”。及释“云雨”二字,师谓“无非弹琴唱歌”,低头窃笑,众皆见之。

阅读全文 »

广州杂忆

按说我这把年纪,是不够资格回忆的,更何况家仍在广州,还时时回去呢。偏偏因为一篇关于方言的散论,引来数位广州朋友的关注,其中一位的Blog上也有类似文章。看着看着,不由得就想起广州来了。既然想起,不妨记录下来,以做他日备忘罢。

我1993年到广州读书。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后来与广州外贸学院合并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越南语,选这个专业的原因,Keso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那是盛夏8月的火车站,我和父亲走出检票口,迎面扑来南国湿热的空气。那年云南凉,从昆明上车时,我还穿着厚线裤,“热”是广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可是那空气里面分明有一种亲切的味道。

已经记不起火车站那时的混乱,或许竟是没有现在混乱的缘故?总之我们打到一辆的士,一头扎向城市最北边。1993年,白云大道(新广从公路)尚未兴建,所以只能从大金钟路过去。一条狭窄而肮脏的小公路,南接广园东路,往北数公里,就是广外了。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