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当下

香港电影回顾展小记

我们这代人,至少我自己,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这句话加上引号,因为我们长大的那些年月,其实几乎并无香港电影公映。所谓看香港电影,其实是在录像厅看香港电影的盗版录像带。许多人描写过录像厅的拥挤和浑浊的空气,这些于我都淡忘了,只有一幕幕经典镜头留下来,作一生的回忆。

2010年5月底,香港电影发展局组织20部经典港片,到广州做“香港电影回顾展”,功德一件。可惜三天的排期,只有第三天(29号)是周末,错过了大部分的排期。不过这似乎没影响上座率——我28日晚上去买次日《阿飞正传》的票,居然已售罄。影迷之踊跃,大概超出主办方的预计,所以在后来的座谈会上,冯永才会对出席人数之多微感惊讶吧。所谓“经典”,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已看过无数遍。再花钱看一次的人,还是冲着“从未在大陆公映的一刀未剪版本”去的。”一刀未剪“也许是噱头,但从未在大陆公映却有十足十的意义。如同iPad并非放大版iPhone,银幕也绝非放大版的电视机,观影体验, 还是以此为佳。

却说29日早晨起来,上网查到12点在五月花影院有一场《鬼马智多星》。该片乃徐克当年名作,一改《蝶变》的诡异风格,热热闹闹做了场大戏,完全证明徐老怪有强大的商业片制作能力。遂发短信呼朋唤友,谁料朋友睡觉未醒。再等得一段时间,眼看已赶不上排期。再查网页,原来12点半还有一场《龙虎风云》。林岭东导演凭借此片声名大噪,而周润发与李修贤二人的表现也极具张力,将男人之间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打电话叫醒朋友,再赶到影院,电影已开始放映20多分钟。慌乱之间买错票,进了《波斯王子》的放映厅,遂重新买票进入,电影刚好渐入佳境。

阅读全文 »

找回了广东的滋味

9月26日回到广州,宅在家里的时候为多。原因之一是交通不方便(堵车+住处周围无地铁+在广州打车巨困难),另一个原因就是这地方我已完全不熟悉,尤其是吃食,习惯的广东味道,不知去什么地方可以找了。 没想到这周连续四顿饭,让我找回了广东味道。

饭一。周二下午5点多,广东电视台做新闻的朋友打电话过来,约吃狗肉火锅。朋友告知:你坐xx路车,到老干大学下。依言为之。到得位于下塘西路的老干大学站,环顾四周,并不见到有饭馆。等了一会儿,朋友来到,带我走了1分钟,眼前赫然一间“老干大学食堂”。这类吃饭的去处,以前我是熟知的,比如四省办、体院食堂等等,所以也不诧异。

进得门内,环境简陋得很——七、八张饭桌,有大有小,且均无桌布。迎面走来操台山口音白话之大姐一枚,问:今日吃火锅还是黄鳝饭?继而又问:吃狗还是吃鸡。原来此处以火锅及黄鳝饭最为可人,惟外人不得而知、仅飨回头客而已。电磁炉,脸盆大铝锅,两斤斩件狗肉带皮上,蔬菜仅生菜一味,已是吃得齿颊留香,逸兴横飞。珠江啤酒数支下肚,也解不了一身燥热。好吃是好吃,当晚热得真盖不住被子。

阅读全文 »

飞花

红蕊
白花瓣

那时枝头
是谁
不忍攀折

成泥
成泥
叹东风去后
碾踏作尘

阅读全文 »

再见,北京

2003年12月,在一个残雪堆积的冬日下午,几位朋友从机场接到我,又一起去国展家乐福买被褥。那晚吃的是川菜。微醺,坐在铺了天蓝色床单的床边,看着地上尚未拆封的箱子,我想,北京,我来了。那年,我28岁。

2005年1月4日,CSDN从静安中心搬到兆维工业园。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在旧办公室等到最后一车物品运走,已是凌晨时分。到24小时开张的7/11买一杯热红茶,双手捂着,借那点热量独自走回租住地。雪是那么大,越堆越厚,步履维艰。那年,我30岁。

2009年9月,离开北京。那是一个北方已感风凉,南方仍如火炉的秋天。酒后,坐在朋友的车上,奔驰于夜间少车的四环路,车窗全开,我看向窗外。风直往嘴里灌着,我看见城市灯火逐一闪过。想起,今年,我34岁。

阅读全文 »

代码猴子与童子军军规

2007年3月,我在SD West 2007技术大会上聆听了Robert C. Martin(Uncle Bob)题为Craftsmanship and the Problem of Productivity: Secrets for Going Fast without Making a Mess的主题演讲。一身休闲打扮的Uncle Bob,以一曲嘲笑低水平编码者的Code Monkey(代码猴子)开场。

是的,我们就是一群代码猴子,上蹿下跳,自以为领略了编程的真谛。可惜,当我们抓着几个酸桃子,得意洋洋坐到树枝上,却对自己造成的胡乱熟视无睹。那堆“可以运行”的乱麻程序,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慢慢腐坏。

从听到那场以TDD为主题的演讲之后,我就一直关注Uncle Bob,还有他在TDD和整洁代码方面的言论。去年,人民邮电出版社计算机分社拿一本书给我看,封面上赫然写着Robert C. Martin的大名。看完原书序和前言,我已经按捺不住,接下了翻译此书的任务。这本书名为Clean Code(《整洁代码》),乃是Object Mentor(Uncle Bob开办的技术咨询和培训公司)一干大牛在编程方面的经验累积。按Uncle Bob的话来说,就是“Object Mentor整洁代码派”的说明。

阅读全文 »

迁移Blog平台

实在受不了Community Server的弱智垃圾评论处理手段,因为它不开源,自己修改也很麻烦,所以决定迁移到Word Press。由于hanlei.name原来用的数据库服务器只对内网开放,故WP提供的直接迁移手段用不了。折腾半天后,终于找到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1、用Keyvan Nayyeri编写的Community Server 2.1 BlogML Converter,格式导出CommunityServer的数据(BlogML格式)。过程很简单,按压缩包中的文档指示,把文件传到CS相应目录下,到后台访问SyndicationOptions.aspx(“RSS设置”),在BlogML那个位置点“Export”,就会在新窗口打开导出后的XML文档。

2、用Aaron Lerch编写的WordPress BlogML Import工具在WP后台导入BlogML数据。Wayne John修改了这个工具,修正了一些小问题。Wayne John版本在这里下载

阅读全文 »

摄影,从头开始(III)

有同学反映,看了第1、2节,还是不太明白F值和快门速度之间的关系,也不知道怎么应用。其实那些数值都是表象,最重要是背后隐含的摄影思维。你一定要明白,当你拿起相机,就要同时换上一双摄影师的眼睛,甚至用镜头替换你的眼睛。由眼睛到大脑,要具备摄影师的思维方式。即便是成功的抓拍,也建立在平日无数次的“肉眼抓拍”练习基础之上。

什么叫摄影师的眼睛和思维方式?有两个重点:一、观察力;二、提炼力。绘画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世界,而摄影则是想方设法从乱七八糟的世界中摘取值得突出的主体。换言之,绘画做加法,摄影做减法。摄影师的眼睛和思维也要做减法,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删减不重要或影响主体表现的元素,最终得到不能再精简的主体及配合主体的元素。

光圈、快门、构图,乃至一切摄影技巧,都是做减法的工具。不断做减法,减到主体足够突出、足够成为画面上唯一的亮点、足够体现拍摄那一瞬间的情绪为止。

阅读全文 »

摄影,从头开始(2)

上节:摄影,从头开始(一)

拜万恶的现代科技所赐,在许多时候,你已无需再考虑曝光的问题。电子测光通常能准确地感知周遭光线,并给出它认为合适的曝光值。如果你满足于此,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的摄影者。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探讨光和曝光在摄影中的意义,以及如何把被电子测光禁锢的光影解放出来。

在往昔胶片的年代里,每张底片上都涂满了银盐颗粒。银盐是一种感光材料,也就是说,当光线照到时,它就会发生变化。因承受到光线的强烈程度和光谱的不同,每粒银盐的变化程度也不同。胶卷取出来后,先冲后洗,用其他化学药品将银盐的变化状况固定下来、翻印到相纸上,就成了影像。

阅读全文 »

摄影,从头开始(一)

总有媒体鼓吹,现在已经是一个“读图时代”,其实我们已身处“造图时代”——且不说几乎每台手机都有的百万像素级摄像头,就是数码卡片机也遍街皆是,flickr这样的网上服务,更是把图片与社会关系融汇到一起。相片人人拍,这在十年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摄影难吗?摄影不难,对个景按个快门有什么难的。摄影很难,要不你拍的相片咋没得“荷赛”大奖,也没人花大价钱买呢。本系列教程无法让你成为大师,只能教你一些入门的正确方法。入门,也就是从头开始学。但“从头开始”还有另一个含义:从改造你的头脑开始。摄影圈有言:重要的不是镜头,而是镜头后面那个头。镜头后面那个头琢磨对了,镜头也就听话,拍出至少“好看”、甚至足以让许多人羡慕的片子。

中文造词法就是那么神奇,“摄影”二字,实在透彻得很。摄是瞬间动作,而影则是难以捕捉的对象。摄影,就是把难以捕捉的对象,在瞬间固定下来给人看。在读者眼光扫上图片那一刻,读者与摄影者、摄影者与真实对象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响起了某种共鸣。这种共鸣越强,作品就越成功。而这联系、这共鸣,都来自那张扁平的硬纸——或是显示器上那几百万个像素点。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