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当下

低级错误最可怕

昨天和孟岩吃饭,席间谈起我翻译的《梦断代码(Dreaming in Code)》。他指出译文中一处错误,我当时汗就下来了。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简直是不可原谅,这“认真”二字,实在也无从谈起了。

原书中写到,For the Vista prototype, Hertzfeld had used a language called Python, invented in the late 1980s by a Dutch programmer named Guido van Rossum, who named it in honor of 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 the British comedy troupe.

我就在这里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把Dutch programmer named Guido van Rossum翻作了“德国程序员圭多·范·罗萨姆”。这里有两个常识被我忽略了:一、Dutch是“荷兰”而非“德国”;二、圭多实实在在是荷兰人。这些都是我平素熟知的,既然知道而犯错,唯一可能就是掉以轻心。想来,当时看到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一时兴奋起来,把Dutch看做了Deutsch——唉,须知Deutsch programmer在道理上也是说不通的,怎么就真搞错了呢!

阅读全文 »

车啊车,你吓着我了

周日把车停在兆维工业园区里面,一直没动。今天中午想去远点儿的地方吃饭,自然是要开车了。打开车门,坐好,从裤兜里掏出GPS,插线……慢!挡风玻璃上的支架哪儿去了?

遍寻不着,一脑门的疑惑。且先吃饭吧。吃完饭回到车里,检查一遍,发现后座多了不该有的东西——两个早餐豆浆塑料杯和一些用过的餐巾纸,豆浆没有腐败味道,貌似今早出品的样子。惨了,一定是有贼光顾过。奇怪的是,什么东西都没丢,包括后座上放着的Sony MP3在内(也要值个1500吧)。方向盘锁也没有撬过的痕迹。

回到公司再查了一下车门,发现后门居然没锁。我被自己雷到了……5天时间,一辆没锁门的车,无人看守,可怜变作不知何人的早餐车。俺那7250,点火开关是那种拨盘式,不用钥匙也能点火;如果没有方向盘锁,没准已经永久变成人家的早餐车啦。一把锁才几十块,太值了。安全意识啊,时刻不能放松,尤其是在这种屋漏偏逢连夜雨、倒霉定律正横行的时期,实在要小心才是。

阅读全文 »

天地不仁

那天我坐在办公桌前,一阵头晕。在我怀疑自己大脑缺氧的瞬间,远方已是房屋倾颓、山崖崩塌,数以万计的人埋在废墟之下。媒体报道还算及时,震感带来的一点点兴奋,迅速被灾情打压下去。

从那天起,总感气闷、恶心,时时想看媒体报道,看了又更加心情沉重。捐了钱。可惜换不回那些消失的生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生命太脆弱了。

但那边还有许多在生的灾民需要帮助。尽你能尽的力量吧——

阅读全文 »

《梦断代码(Dreaming in Code)》译后记

2007年初,博文视点的郭立总经理打电话给我,说有本书想请我评估。拿到Dreaming in Code英文原版,读完第0章,我知道,这书无论如何是舍不得给别人做了。

软件乃是人类自以为最有把握,实则最难掌控的技术。本书作者罗森伯格对OSAF主持的Chandler项目进行田野调查,跟踪经年,试图借由Chandler的开发过程揭示软件开发中的一些根本性大问题。说起罗森伯格,也算奇人一个。他创办的Salon.com网站,是美国最著名的网上出版物之一。此人全才,编程写作两手都硬,最难得的,是他在高屋建瓴般的大眼光之外,收放自如的好手段。本书是讲一事,也是讲百千事;是写一软件,也是写百千软件;是写一群人,也是写百千万人。我相信,任何一个在软件领域稍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看完本书,必掩卷长叹:做软件难。

也因为罗森伯格文笔太好,翻译起来特别困难。在试译首章时,笔下还算流畅,颇以为可以很快翻完全书。孰知再往后做,就迎头撞上拦路虎:古往今来的典故;软件领域的轶事;冷峻中饱含感情的笔调;有如神来般的适时幽默;精当的遣词造句;尚来不及上词典的流行语……读书不妨囫囵咽,翻译怎敢随手抛?盖阅读之快感,快而后有感;翻译是为读者贡献读起来有快感的文字,读者要读得快(快速、快乐),译者必然是快不了的。

阅读全文 »

To be or not to be

余晟写了篇关于英文词be的blog,今天下午还和我讨论起来。我不碰语言学有几年时间了,不过一直还保留着些许兴趣。尤其是这两年连续翻译几本书,对中、英对译的感触比以前多了。看来论去,不免有些想法,记录下来。或者只是妄谈,想来总比无聊好一些罢。

窃以为,英文词be与中文的对应,不可以“译义”对应。姑试举三例:

 

阅读全文 »

北海道·道东温泉两日游流水账·第二天下午

出得网走站来,已是13点多。到观光咨询点问了一下,说是破冰船肯定是没有了,不过可以按每个人3000块的代价,专车送我们去海边看流冰。想想一路过来都在海边,花这么多钱多半也看不到什么,就拒绝了,还是自己坐公交车四处看看靠谱。网走地方不大,倒有一个北海道立的“北方民族博物馆”。另外,流冰博物馆和网走监狱博物馆也值得一看。可恨此处公交车既破且贵,区区几公里路程,上车就是260日元。说不得也只能挨宰了。

我们决定从最远的北方民族博物馆开始参观,路上经过监狱博物馆和流冰博物馆都没下车。北方民族博物馆在天都山的半山腰,展示了北方诸民族的历史、生产和生活情形。所谓“北方”,是指整个地球的北方,所以馆内不但有阿伊奴展品,还有爱斯基摩等等其他民族的展品。

参观完毕,想起过来的时候路过流冰博物馆,似乎不太远的样子,就打算徒步过去。问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她们露出惊异的表情,不过还是友善地指路,并画了张简易地图。出得门来走了几步,徒步的计划立马取消了。外面风雪交加,路边(如果还有路边的话)积雪过膝,加上呼啸而过的汽车,这种状况下走上3公里,不仅是自虐,简直是自杀了。只好折返馆内,瞅着公交车差不多该到站,再走出去。

阅读全文 »

北海道·道东温泉两日游流水账·第二天上午

榻榻米上铺了柔软温暖的床垫,晚上睡得很好。一早起来,到餐厅吃早餐。早餐是自助式,有鲑鱼、火腿、温泉鸡蛋和粥。回房间收拾了行李,下到大堂,巴士导游员已经在门口等候了。还是昨天那车,只是路线不同了。今天巴士的终点站是知床斜里。路程稍远,路上只安排了一处景点:屈斜路湖。一路上,导游员说着北海道乡间种种趣事。我瞥向窗外,丛林掩映间,一片雾气升腾起来。刚拿出相机,巴士已到湖边。

屈斜路湖湖水偏酸性,不宜于鱼类生长,但岸边水温较高,是西伯利亚天鹅的越冬栖息地。湖上虽也结冰,却不是整块的,靠近岸边,就裂成大块。天鹅就成群地在岸边沙石上休息,或是在近岸水中游弋。

离开屈斜路湖,风雪大了起来。车窗外,大风刮起飞雪,贴着地面一股股吹过。北海道是苦寒之地,人类在这里生存,的确艰苦。上天是公平的,在降下冰雪的同时,也赐予了宝贵的温泉、硫磺等资源。经过多年开拓,北海道人不但适应了恶劣的气候,还想方设法让自己过得舒舒服服的。农业方面,在弟子屈町一带,主要农作物是土豆,用土豆酿的烧酒也很有名。路过的一座土豆酒厂,从外表看还真看不出来是酿酒的呢:

阅读全文 »

北海道·道东温泉两日游流水账·第一天

我们选择了旅行社提供的散客2日1晚自由行服务,包括火车票、汽车票、酒店及观光船票在内,每人25000日元,信用卡帐单上看,两人的花费共折470美元。出发之前查阅的手册,感觉就是第一天一直在坐车,第二天大半天在坐车,中间只有一夜温泉酒店和网走的破冰船可以算是有点意思。不过我一直想体验SL冬の湿原号和流冰号这两列蒸汽观光火车,再加上价格、温泉、饮食等方面的考虑,还是选择了这条路线。如下:

第一天:札幌    乘JR    -->钏路    乘"SL冬の湿原号"蒸汽火车    ->标茶    乘"知床号"巴士    ->川汤温泉(住宿)

第二天:川汤温泉    乘"知床号"巴士    ->知床斜里     乘"鄂霍次克流冰号"蒸汽火车    ->网走    乘破冰观光船    ->网走    乘JR    ->札幌

阅读全文 »

Flickr帮我卖相片

今天收到邮件,说我的一张相片入选Schmap的在线旧金山旅游指南(http://www.schmap.com/sanfrancisco/activities_fishermanswharf/#p=321456&i=321456_2.jpg)。这是我在网上卖出的第二张相片,前一张卖给了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杂志(创刊于19世纪,被誉为“美国的思想”)。Schmap是非盈利的,不付费;《大西洋月刊》支付了单次使用授权费150美元。从买30D到现在差不多两年时间,按了10000多次快门,传到flickr的也就2、3000张,其中相当部分还没有精挑细选过。这样都能被图片编辑看到和选中,不是因为我水平有多高,而是flickr的图片分享模式使然。

关于社会性网络或社会性网络应用的话题,业界有实践者也有理论家,困扰几乎所有人的问题是,这东西怎么挣钱,它怎么给社会创造商业价值。我现在不太喜欢谈理论、谈模式,但这两张相片的事情,却给了我极大的刺激:谁说社会性网络应用不能创造商业价值?

还是说在线图片交易市场吧。在国内(比如photocom)、外(比如getty)都有一些“权威、专业”的在线图片交易网站,据我所知,其中一些活得很不错。也有传统媒体进入这个行业,想要干一番事业的(比如《摄影之友》办的尚图)。相对于传统的图片交易手法,他们的进步之处在于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交易模式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改变(仍然是代理中介模式)。以传统的眼光看,我这种3000张相片里面也许只能挑出1张可用图片的摄影爱好者,当然不是这些在线图片交易商的产品来源。他们的编辑成本太高,高到最好每一张上传图片都能卖掉。不要以为数字化和网络化降低了多少编辑成本,对于服务商来说,这些手段的削减的只是拆信封的成本,而这成本原来就很低;得到好处的是需要用图片的媒体,他们可以更方便地查找图片。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