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晟写了篇关于英文词be的blog,今天下午还和我讨论起来。我不碰语言学有几年时间了,不过一直还保留着些许兴趣。尤其是这两年连续翻译几本书,对中、英对译的感触比以前多了。看来论去,不免有些想法,记录下来。或者只是妄谈,想来总比无聊好一些罢。

窃以为,英文词be与中文的对应,不可以“译义”对应。姑试举三例:

 

1. I am in Peking.

2. I am a student.

3. There is a book.

 

在这类句子中,系动词be并无实义,实在只为语法(凡完整句子必有谓语)与语义(表示“状态”)之正确性而存在,即更倾于“虚”之一面。换言之,“我在北京”之“在”,是落在“in”上;“我是学生”之“是”与“有本书”之“有”,亦非落在am/is上。没有上下文,此am/is也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但to be or not to be之be,本身有实义,余晟文中所述甚详。但中文何以对应呢?我想,在一些场景下,不妨以“然”字应之。如余文举例之“I think therefore I be”,我亦以为“我思故我在”不达意,主张译作“因我思故,而我然焉”或“以我思故,而我然焉”。又,To be is to be perceived,不妨译作“因其然,所以然”。何故?be是虚对实(以一虚词涵盖实义),当然也可如法炮制,以“然”字虚对实。

再说《哈姆莱特》中“To be or not to be”怎么译的问题。“生还是死”其实敷衍,盖此“be”要比“生”大许多。我语余晟曰:“何不刻薄一些,译作:干还是不干?”俗归俗,倒也有那么点“信”的意思,至少比“然或不然”来得更像戏剧吧——尽管我觉得后者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