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楼上的香港地道美食

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手册中,推介逾200家食肆,其中有人均消费动辄上千的高级餐厅,亦列出十元有交易的街边档口。到香港的内地游客,无论目的是扫货还是看内地不上画的电影,一定也冲着美食而来。不过,大多数游客只知按图索骥,失去体验普通市民生活的机会。网上流传的攻略,大都指向热门区域的热门食肆。大批游客“围攻”之下,出品与服务双双下降。这种“拔草”、“打卡”式旅游,实在无法体验到真正的本地文化。

其实去任何不熟悉的地方觅食,找本地人多的食肆,一定地道。这类食肆往往出离游客视野范围之外,服务街坊,并不寄望于做游客生意,反而最能体现本土特色。

在香港,各个市政大厦的熟食中心,就是这类街坊食肆的汇聚地之一。

市政大厦通常包括街市(菜市场)、公共图书馆、体育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或食物环境卫生署办事处等设施,乃向社区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性场所。街市售卖生鲜及食杂货,满足市民购回煮食之需。若是懒得做饭,或是约三两知己小聚,上楼去熟食中心,寻一大排档小酌几杯,疗饥之余,也可沟通感情。

谈到“大排档”,该是“大牌档”之误称。香港自19世纪中即已开始向街头小贩颁发牌照,至1921年,依固定或流动为标准,分出大牌、小牌。50年代,为增加就业机会,又颁出固定熟食摊位特别牌照。持有大牌的饮食摊档,就是所谓大牌档。流传到内地,不知怎么变成“大排档”,言不及义,谬种流传,一来二去也就习惯了。

大牌档原本在街边经营,“大件抵食”,是工人阶层食堂。六、七十年代,全港持牌大牌档数量高达一千三百多家,其中三分一位于工厂集中的区域。及至八十年代,产业结构调整,加之环境舒适的新式快餐店兴起,大牌档式微,其中一部分,进入政府兴建的市政大厦,联合经营,演化成熟食中心。

造访市政大厦,绝对是有趣的行程。你可以自一楼的菜市场开始逛,莴笋港币五元一斤,芫荽三元一扎。宁夏菜五元至八元一斤,原来分油麦、菜心、生菜等,只是统统产自宁夏,干脆一股脑叫宁夏菜。菜档、肉档、烧味档,鳞次栉比,各自繁荣。

上到二楼或三楼,画风陡变,食肆林立,占据整层面积。早茶点心、烧腊快餐、西式简餐、粤式火锅、海鲜小炒、现炒碟头饭、东南亚风味……粥粉面饭一应俱全,丰俭由人。居住在周边的本地人士常常光顾,也有其他区的客人听了朋友介绍,专程跑来寻味。热门在线论坛“高登”上,专有一帖讨论各区熟食中心美食,跟帖多达十页。

没有很多外地游客,反而令市政大厦中的熟食中心保留了十足十的本地特色。饭点过来,满眼高朋满座,满耳人生喧嚣。一些受欢迎的食肆,常常需要与其他客人拼桌。菜肴各吃各的,话题却可以共享。酒足饭饱,各自埋单离去,有缘再见,也不失为现代都市中的小小浪漫。

价钱而言,不见得比内地一线城市贵。以我记录的一份石湖墟熟食中心大排档菜单为例,烧鹅¥90,红酒烩羊膝¥98,四串烤牛舌¥62,潮州卤水拼盘¥78,胡椒咸菜猪肚汤¥38,泰式咖喱炒蟹¥138,咸柠檬七喜¥18,大支装嘉士伯啤酒¥23,港币计价,折成人民币,再打八折。两个人吃的话,人均百元足够。若是赶时间,吃个烧味饭,单品¥31,双拼¥34,均奉送是日例汤。普通市民也负担得起的消费水准,难怪门庭若市,从清晨早餐一直做到凌晨宵夜结束。

就连蔡澜这样的老饕,也喜欢到熟食中心就餐。某集《十三邀》,九龙城熟食中心,许知远一副食不下咽的样子问蔡澜:“香港人这么注意吃东西,跟性的压抑有没有关系?”蔡答:“没有,是跟拼命工作,要发展,不安性,就是要回报嘛要回报嘛,这种心理。”许评论说:“很可怕。”蔡笑着挥手说:“很可怕,但是,是香港人,也是他们的动力。”

什么现代性啦,弗洛伊德啦,大江健三郎啦,少年的忧伤啦,家国情怀啦,在鱼饭、火锅与白兰地的碰撞中,突然变得完全不重要了。

漫说扣肉

扣肉这东西,在物资匮乏的时代,曾是酒席上的大菜。「三蒸九扣(九海碗)」也好,「八大碗」也好,扣肉无不位列其中,荣耀了主人的殷实家底,也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烙下一道可回望却已不敢触及的美好伤疤。

此物中国各地均有,叫法不同,做法也不同。统而言之,大体用红扣手段,五花肉经白水煮、上色炸、扣碗蒸三道手续,翻出上桌,是至为解馋的一味。

广东做扣肉,用梅干菜配。芥菜心晾透揉熟,盐腌晒干,是客家人保存新鲜蔬菜的智慧结晶。也是绍兴特产,不过叫做「霉干菜(乌干菜)」,原料除了芥菜,也用雪里红,同样好味。干菜吸油,与肥肉正是绝配。在讲究饮食健康的今天,一碗扣肉端上来,怕肥不敢吃肉的女士,也恨不得想舀两勺浸透肉汁的干菜来捞饭。那种又爱又憎的心境,或如《麦兜当当伴我心》中唱到的,「我愿是一块扣肉,扣住你梅菜扣住你手」,前世孽缘、生死冤家。

到了四川,红扣的五花肉就得叫「烧白」。烧白有咸甜两种,咸烧白用宜宾芽菜蒸,甜烧白少不了糯米和豆沙。宜宾芽菜采二平庄芥菜嫩茎划丝制成,不用菜叶,咬下去脆中带嫩,略有混合了糖液、盐分的菜汁迸出,咸鲜之余又有回甜,是当地名小吃「燃面」的必备佐料,也是蒸咸烧白不可或缺的垫料。

若改用糯米饭垫料,就是甜烧白。肉片之间夹了猪肉、红糖炒匀的豆沙,肥肉的「化」与豆沙的「细」相得益彰,甜香自上颚氤氲直升,撞得眼睛眯起、嘴角弯起,百家姓到这份上,都得改「幸福」。可惜这菜若不是从小吃惯,接受起来心理压力太大。有一四川朋友在广州开馆子,信心十足要做蒸菜,别的还好,这味甜烧白却是永远也卖不动,无其奈何。

我老家在滇东北,受川菜影响,也吃咸甜烧白。我妈搬到昆明后,学会滇中「千张肉」做法,从此家里听不到「烧白」俩字。千张亦属扣肉一系,干腌菜打底,肉皮要抹蜂蜜炸过。与梅菜、芽菜相比,云南干腌菜更酸一些,一样适合配合肥肉烹制。

我妈做的千张肉,肥肉煮炸走油后,化而不腻;瘦肉扎实不柴,顺纹路用牙撕来吃,最宜下酒。说来也怪,最近两次喝多,都是在昆明家里,吃她老人家做的千张肉、喝自酿的葡萄酒。吃完不算,还要另做两碗,冰箱中冻实,打包带回广州,与朋友分享。一家凑几个菜的聚会,千张肉蒸好扣出,赢得满桌赞赏。大快朵颐之后,不忘拨个电话给妈妈报喜,告诉她:「一海碗,全吃完了!」

深夜与一只麦包对峙

深夜与凌晨的交界,我与一只孤独的麦包面面相觑。

一场奇怪的对峙。麦包本来并不孤独,但他的两个兄弟已逐一被拿去祭了五脏庙,遂只剩下他,在餐厅角落的餐桌角落的餐盘角落里,默默盘踞。

类似的屠杀当天已发生多次。在麦包惨案之前,一煲鸭舌刚被干掉。腌制后盐焗,在大量粗盐围困的锡纸包里面吱吱作响——他们只在战场上生存了15分钟,便烟消云散了。

再往前是斤半花甲。这季花甲肥而不美,味同嚼蜡,放再多豉椒与避风塘炸蒜,也没办法遮掩甲壳中满溢的厌世情绪。负能量弥漫,冲淡了刚喝完的西洋菜陈肾炖汤,令这夜晚亦变得黯淡无味。

其实这夜在一个小时前就已黯淡。当时我们怀抱热切的心和空虚的胃,驱车奔赴江边一处小餐厅。那餐厅开业多年,晚晚营业到凌晨四点,有稠滑咸猪骨粥与香口美极牛肉供应,乃我等吃货的宵夜圣地。

绕街区三周,找不到熟悉的招牌与店面。电话过去,说是已改做鸽菜,且无宵夜,原来已被某连锁品牌收购。

这夜就此黯淡。一种情感维系在虚空之中断裂,「铮」地一声,弹得人五内俱焚。房租上涨、成本高企,街坊生意败给了中央厨房式的连锁经营。各店味道与品质一致的同时,也失去一份「我与他人不同」的吸引力与自豪感。

气不过,另找一家连锁餐厅吃宵夜。菜偏咸,连藕粒粥都咸。咸咸地,却不惹人厌,多嚼,竟嚼出滋味来,顺带毁灭了麦包的生存期望。

以一道方鱼炒潮州芥兰结束。隔篱卡座,一群毕业不久的社会新鲜人,犹彼此吹嘘大学时代的糗事,啤酒流水价叫上来助长谈兴,显见得属于他们的夜还要延续。

另一桌是仨老外。中国菜也分餐,一人面前一只蟹,吃得斯文。照那速度,属于他们的夜,怕也要延续很久。

而我们的夜已不宜继续。麦包躲再远,也远不过一张台面的幅员。迅速掰成两半,伴着铁观音茶水,迅速嚼烂然后咽下。茶喝过,嘴擦过,嗝打过,单埋过,夜已过半。明天,该去哪儿吃?

 

微信加公众号「深夜谈吃」(foodtonight)就可以第一时间阅读我写的有关吃的文章。

平平淡淡未必真

西南诸省人民性格直率,嗜麻辣酸香之类重口味。尝有老广去成都开会,受不了顿顿麻辣,跑出街打牙祭。寻到一小吃店,进门就喊:「一碗汤圆,不要辣椒」,店主大乐。

川菜也有不麻辣的,比如开水白菜。说是开水白菜,其实是用鸡汤浸,装得清纯,骗不过老饕。开水白菜不麻不辣,可也不平民。懂点这道菜的人固然不多,真正做得好的厨师也少,竟渐渐从许多川菜馆的菜谱中消失了。

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也不只吃麻辣。举凡蔬果之属,清水煮熟,打个蘸水,亦汤亦菜,下饭最宜。云南小瓜切段,与豆角同煮,是奇妙的配搭。这道菜名字直白,就叫「瓜儿豆豆」。两者皆清甜,口感一面一韧,交替食之,能下两碗米饭。

大芥菜,吾乡叫「青菜」或「苦菜」,清水煮出来,青翠可人。蘸水打得讲究:干红辣椒在火上烤焦捣碎,加昭通酱,用菜汤调开,焦香混着酱香,与微苦带甜的芥菜正是绝配。

到了广东,「青菜」变作一切绿叶蔬菜的统称。廿年前初到广州,师长请吃饭,听见问「有什么青菜」,十分不解。服务员如数家珍报出七、八种菜名,内中就有芥菜。用油渣生炒,也好吃,只是「青菜」的能指与所指发生小小混乱,一时竟有些恍然若失。

想起索菲亚科·科波拉的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三个西方人在喧闹的东京不断迷失,反映出巨大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认知与沟通困难。说同一种语言并非完整沟通的充要条件。那段子怎么说的:中国人在美国遇险,跌坠到崖下。路人问「How are you?」,遇险者条件反射说出英语课本中的回答:「I’m fine」,遂未获救云云。

不必去外国,也会闹笑话。清水煮蔬果的菜式,吾乡叫做「淡菜」。早年间有一同乡去外地出差,下馆子指定要淡菜。店主做生意头脑灵活,虽不知所指,亦佯作解人,径入厨房忙活。未几,端出一碗蛋花汤。双方争执不下,大打出手,竟至头破血流乃止。

某次通电话谈起往事,我说:「还好当年不是去的东南沿海一带。若不然,给你上一道水煮青口干,怕是要闹出人命才算完。」该仁兄莞尔之余,笑骂我刻薄。欣然受之,不以为忤。

 

微信加公众号「深夜谈吃」(foodtonight)就可以第一时间阅读我写的有关吃的文章。

黄山一夜

彼时,我正坐在屯溪老街路口一间小饭店门外的露天餐位上。说是餐位,其实不过是矮折叠桌旁的小木板凳。自有徽州以来的历史,不太安静地从身边路过,龟速而来,光速而去。大多数人、事、物,都已湮灭无踪,剩下的,都设了售票窗口,以大方出卖的形态卑微生存。

彼时,历史与我无关。从家赶到机场搭乘延误两个小时的飞机降落后再从机场搭宰客的士到酒店放下行李洗把脸然后出门叫车说师傅找个吃饭的地方要快要好吃,十分钟以内,已点完菜,喝上了本地产「迎客松」啤酒。

菜只四味:豆干、铁板毛豆腐、红烧臭鳜鱼、辣椒炒竹笋,都是徽菜中极有特色的肴馔。重口味,吃不惯的人,掩鼻而逃。隔着冷藏柜玻璃,我一眼就看中它们,皆因寒霜凝结也掩不住的时间力量,瞬间扑面而来。

毛豆腐与臭鳜鱼,均是发酵食材。毛豆腐近乎臭豆腐,臭鳜鱼离咸鱼距离也不算远。霉菌是诱因,周遭环境是催化剂,但只有时间,才能以禁止回头的巨力,令食材一变而成眼前这两盘妙物。铁板上的毛豆腐吱吱作声,筷子拨动,鳜鱼也从淋漓烧汁中露出真容。冰冻啤酒将亦臭亦香的奇特风味瞬间锁定又瞬间冲刷殆尽,口腔中留下一丝超越「香」与「臭」的奇特余味,若502胶水般,将我与这城、这空气粘合起来,在幻觉中融为一体。

幻觉总归是幻觉。下一个瞬间,耳边已充盈市井之声。厨师忙完,跑到门口与老板聊天;几个出租车司机在路边抽烟等客;年轻人骑着电动车、搭了他的女朋友,以驾驭宝马的神气驶过;偶有游客三五成群经过,各地方言丁零当啷落了一地……

喝到第三瓶,夜深,周遭渐渐安静下来。路灯照在水泥路面,有气无力,勉强战胜更加有气无力的月光。菜尽,微醺,仿佛有些high的意思,却怎么也想不起一、两句风雅诗歌,来结束这黄山一夜。结帐,猛听得一声唱,却是服务员的手机铃响,贸贸然奏起了五月天的《错错错》。

 

微信加公众号「深夜谈吃」(foodtonight)就可以第一时间阅读我写的有关吃的文章。

深夜谈吃:曼珠沙华马鲛鱼

「韩先生,今天吃点什么?」个子小小的服务员,摆下两本菜单,一本零点、一本定食。

患了严重选择恐惧症的我,没有拿起其中任何一本,颓然靠向椅背:「嗯……」

「要不换换口味?」伊打开定食菜单第一页,摊到我面前。

从闷热、潮湿的户外步入空调劲足的店面,用热毛巾擦完脸,暑气仍盘踞于身体,不肯即时散去,眼前似乎还晃动着过街天桥上密集的乞丐和流浪汉。他/她们跪着、趴着、坐着、蹲着,道具是写满悲惨遭遇的硬纸板、一把吉他、一把二胡、连接了喇叭的麦克风,甚至身体上的残疾。吹拉弹唱磕头忙到中午,人手一个盒饭吃起来,似足写字楼里准点上下班的西装动物。

位于酒店二楼的日料店,与那些喧闹的景象全然隔离。十二年的历史,起初在繁华的建设六地区开业,租约到期搬到新址,客人群体也转为酒店住客为主,烹调水准却一直能保持在「吃得过」的划线之上,算是不容易。

挂乌冬配煎饺,纳豆饭,地狱拉面配手卷,还有奇怪的咖喱乌冬配山芋茸饭,都勾不起食欲。姜汁猪肉、照烧银鳕鱼、吉列饭、海胆鱼生饭一一在脑海掠过又一一被否决后,

「那就……味噌马鲛鱼好了。」

包括了沙拉、渍物、味噌汤、主菜和米饭的定食,主菜是涂抹味噌酱再烤熟的马鲛鱼。海鱼,无可能用「细嫩」来形容,吃的是新鲜味道和紧实质感。厨师用偏甜的味噌调配咸味的马鲛鱼扒,高温烘烤之下,外皮尚未焦透,内里渗着少许鱼汁,鱼肉有循肌理层层分离的迹象。略干而味重,正宜下饭。

吃几口嫌腻,腌渍萝卜做解药。一大啖,酸到皱眉头。想起妹尾河童的《边走边吃腌萝卜》。书极有趣,细节却忘得干净,无以借照参详筷子上这片是何地产物,或许反倒是幸运?

埋头扒完整碗米饭,喝口茶,似乎重新活过来。突然很想喝一瓶传统口味的波子汽水。抬头找服务员,环顾,和每天的中午一样,客人寥寥。挂顶电视播着本地新闻,关了声音,另外放背景音乐。音乐一遍遍重播,声音低到要侧耳才辨得出,竟是山口百惠三十五年前的《曼珠沙华》。歌从日本唱到中国,从七十年代唱到跨世纪后十数年,没有变过。唱歌那人,在某种意义上,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不复与公众产生交集。

一时联想到有关彼岸花的种种,已如随餐后几片冰冻西瓜一起消灭的腾腾暑气,轻轻放下了。

——–

首发微信公众号「深夜谈吃」。「深夜谈吃」每工作日晚发送一条美食经验,以「深夜发吃报复社会」为宗旨,为没有宵夜吃的苦逼人士带来慰籍或抓狂。

如何获得每天更新:在微信搜索「深夜谈吃」或加ID:foodtonight

吃在麦兜

喜欢看麦兜,不仅因为它画得趣致讨喜、写得意味深长,还因为它接地气,不装、不假。其实谢立文还有一套《屎捞人》漫画,虽是更接底气的大作,但太接地气,一直接到下水道里面,不如麦兜麦嘜来得受欢迎。就算这套听起来有点恶心的漫画,开头也是「冰冷的马桶座上,坐着一个吃了很多东西的小朋友——火鸡、布丁、薯条、可乐、热巧克力、金银肠糯米粉、红豆沙、蛋沙拉、M&M’s……」。可见吃这件事,在谢立文看来有多重要。

在麦兜麦嘜系列故事里面,也少不了各种吃。圣诞节吃火鸡,「没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是它的巅峰,之后不过是继续吃下去罢了」;去茶餐厅,冇粗面冇鱼蛋,常餐特餐午餐其实都是套餐;没钱去马尔代夫,坐缆车上太平山顶,麦太也不忘做个难吃的三明治飞机餐……

画面上吃得有多逗乐,心照的读者就看得有多难受。麦太上电视教做「鸡包纸包纸包鸡包鸡包纸」,开店做「频伦鸡」,又跑去内地学烹调,拼来搏去,「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无非求个三餐饱食、一宿安稳。无奈股市暴跌、市道不景气,空有一身肥腩,换不来半世富贵。将希望寄托于肥仔麦兜,送他去跟培养过滑浪风帆冠军的黎根学艺,没想到黎师傅让麦兜学长洲岛传统项目「抢包山」,到了跑不掉一个没出息的「吃」字。可是黎根也有个留住往昔辉煌的梦,可惜「寻晚,梦见下塌包山!可叹是我只含住个包,无力挽。」

麦太热爱饮食事业,与麦兜老爹麦炳有关。在麦太渐已混乱模糊的记忆中,麦炳是「菠萝油王子」。菠萝油是香港茶餐厅的典型食物,菠萝油,就是将形似菠萝的面包切开,放入大块黄油。菠萝油王子,很滑,也很滑头,长大后没有变蛋挞,变了个为追求梦想抛妻弃子的坏家伙。

很多人长大后都没有变作香甜的蛋挞。他们每天做着各种同样乏味的工作,每天中午打电话叫快餐外卖。烧鸭饭也好四宝饭也好,都出自那家「将将就就又一顿」餐厅。外卖仔骑单车走街过巷,车架上塑料筐里,一份份快餐用塑料袋包扎。饭盒,例汤,塑料勺,一次性筷子,从来不彼此厌恶。但吃的人总会在某一天突然厌恶这套把戏。他放下筷子,怔怔看煮得过火捂到发黄的蔬菜叶子,叹口气,再拾起筷子继续吃,却未发现鬓已斑白,这盒饭,竟吃了一辈子。

除了盒饭,还有些东西也可以吃上一辈子,比如春田花花幼稚园发的糖炒风栗。每天发下来,啃呀啃啃不开,再收回去。毕业了,领走自己的那颗做纪念。坐在电视机前发呆,拿出来啃呀啃,啃不开再放回去。啃着啃着,牙一颗颗掉了,风栗还是那颗风栗,那么坚持的一颗风栗。

心里也有一颗坚持的风栗。岁月再坚硬,啃呀啃,啃不坏。「这是个七彩的世界,这是个晦暗的世界」,只有在一些奇妙的时刻,它才懒懒动起来,撩来撩去,让我们看到希望与未来,如同年少时在山顶唱歌,看到的曙光。

——–

首发微信公众号「深夜谈吃」。「深夜谈吃」每工作日晚发送一条美食经验,以「深夜发吃报复社会」为宗旨,为没有宵夜吃的苦逼人士带来慰籍或抓狂。

如何获得每天更新:在微信搜索「深夜谈吃」或加ID:foodtonight

老徐请客

老徐趁清明节去四川、贵州学菜。一回到广州,就打电话来,说带了新鲜糍粑,让过去喝酒。

老徐是餐厅老板。他的餐厅,主打贵州风味,酸汤、羊汤都做得好。奈何所处地段尴尬,前沾广州城边边,后连地铁站脚脚,说是有客流,其实都是门前匆匆过,不带走一片云彩。老徐时常坐在门外打望,只怕招呼得迟,走落了哪怕半个过路客。天冷时还好些,天气渐热,火锅也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要做炒菜和宵夜」,老徐说,带着那么一点点怨念、一点点自信。

我跟一位兄弟,常去老徐的馆子喝酒。吃得认真,又不嚣张,一来二去,成了老徐的「知音」。店里客少时,老徐就搬张椅子过来聊天。

他来聊天时,我们往往已经酒过三巡。年纪大起来,变得守旧,只喝够味道的老珠江啤酒。野番茄发酵制成的酸汤,在电磁炉上煮得翻滚,酸味混着木姜籽油的强烈芳香,通窍馋人,却不沾染衣物。酸汤鱼太普通,烫一盘羊杂、浸十来个香菇,再按人头煮几个羊脚。羊杂略有嚼劲之余不费牙,香菇浸透酸汤,一味的绵软饱满,都是下酒好菜。叶子菜吃不吃都行,垫酸汤底的豆芽,爽脆怡口又解酒,已经够带劲。

老徐这时候过来,也是瞅我们吃得差不多的空子。「我在老家开馆子,人面广得很」,回忆起往事,老徐嗓门高起来,眼神里也多了些激情。他是四川人,在贵州当过兵,爱上贵州菜,退伍干脆做餐饮业。几经起伏,来广州重起炉灶,半年多过去,却还只是在艰难摸索,没赚什么钱,倒攒下一箩筐对隔壁清远鸡餐厅、以前那位「人品不好」的厨子,还有时局的埋怨。时局倒是没抱怨谁,只顾向前或者向后走,没跟上的,只好默默守着一点点自尊,等待哪天时局再走回来,带上自己。

「我自己杀羊,油都在超市买正规品牌的。」老徐很自豪,却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么个郊区地方,顾客更愿意选择价廉的餐馆。地沟油神马的,人人都当作浮云看,「吃死了算」,仿佛被集体洗脑一般,大家都认命,不认命也没办法。「有办法,可是谁愿多花钱呀!」老徐感叹说。

这顿接风饭,算老徐请的。炸一盘糍粑,蘸白糖吃,脆皮里包容了黏糯的口感;一碗甜烧白,豆沙底蒸得溶溶烂烂。酸汤煮几条黄骨鱼,烧滚了,闻着味儿有些不同。「带了两桶三年的老酸,」老徐得意地笑起来,「试一下,不一样吧?」

是不一样,更好,但原料更贵,我们开始为老徐担心,他却不以为然。「我打算到三元里租个门面,卖酸汤鱼套餐,35块钱,够两个人吃。酸汤就在门外煮起,味道散出去,不怕没人来。」也许有戏呢?我这样想着,又干了一杯。《麦兜当当伴我心》里面,老校长一句「得就得,唔得就返顺德」,说起来洒脱,内里却尽是无奈。老徐同志的宏伟愿景,如若不能实现,他黯然退场,于我们却是少了个吃饭的去处。市面上馆子一家家争着开张,这吃饭的去处嘛,倒是一家家见少。要吃得安全又吃得过瘾,殊为不易。

然而两个普通顾客,又能帮到什么?无非多去吃几餐,但愿老徐的餐厅能开长久一点而已。心里嘀咕着,没听见老徐叫厨子烫了羊肉粉上来。原汤,粉是质地较粗却也更有质感的贵州粉。洒芫荽,舀一勺油辣椒,颜色是颜色,味道是味道。有那么三、五分钟,只听见唏哩唰啦吃粉的声音,有想法没想法,一时间竟随额头冒出的汗水,悄然蒸发了。

——–

首发微信公众号「深夜谈吃」。「深夜谈吃」每工作日晚发送一条美食经验,以「深夜发吃报复社会」为宗旨,为没有宵夜吃的苦逼人士带来慰籍或抓狂。

如何获得每天更新:在微信搜索「深夜谈吃」或加ID:foodtonight

童年味道

如果童年是一种味道,必是混杂了许多味道的一种味道。那些,或者说那种味道,错综复杂,超乎是与不是、似与不似,深埋在识海一隅。

是一封绿豆糕的味道。父亲骑单车驮了他,去温泉浴池洗澡。回程,漫坡,大太阳,照得马路上白花花一片。骑得累了,寻个阴凉茶铺坐定。两杯茶,普通茶种,正经是雨前新茶。杯也是普通玻璃杯,看得见开水中浮浮沉沉舒舒卷卷的叶片。绿豆糕是「月中桂」的,重油重糖,入口却甘凉沁香,暑气消散。

是一罐麦乳精的味道。假期作业拖着不想写,只呆呆坐着,目光越过窗外花架,看远远有鸽子飞。闲得慌,也馋得慌。偷偷用起子撬开麦乳精铁罐,舀一勺含着。一颗颗一粒粒,粗糙,力气用大了,舌尖生疼。用口水濡湿化开,甜,也香。

是一个肉包子的味道。鲜肉馅,破酥千层皮。大笼屉蒸出来,一只手抓不住,烫。骑在父亲肩头吃,却只啃了爱吃的肉馅。想想,低头问:「爸爸,你要不要吃包子」。递过去包子皮,父亲愕然,然后大笑。

是一碗汤泡饭的味道。父母要上班,一户老人帮忙照顾,全托。老人家节俭,又怕娃娃吃太多坏肚子,每顿只喂一小碗汤泡饭。长大了,碗大碗小,每顿也只是一碗。瘦,母亲一直埋怨那对老夫妇。可那段时光也特别值得怀念。那户人家门外,是热闹的「挑水巷」,古玩铺、写字档,在青石板路两侧林立。挑担卖糖的敲着锤子凿子,叫唤「叮叮糖」。一分钱,只要一分钱,小贩就放下担子,敲下一小块麦芽糖给你。不能咬,粘牙。含着,甜好久。

是一个口酥饼的味道。也重油重糖,却是酥脆易碎,咬下去,清脆一声响,香味儿能直透到头顶三尺开外。幼儿园排练「寒号鸟的故事」,要跳要唱,「寒冷的冬天来到了,我们都已准备好」。排好了,去花灯团演。演完下台,一人发一个酥饼,算是慰劳,也为让娃娃们能安静坐着。想起妹妹爱吃,卷起毛背心下摆包起来留着。小心捏了一路,回到家,酥饼已裂成碎片。多年以后,每当妹妹打电话说不开心的事,他就想起那块酥饼。总想着奉献给家人的那点心意,捂着藏着,等拿出来,也会已经碎了吧?

如今他饭局不断。有时在饭桌上搁下筷子,嘴里那口突然变得无味,多年前闻过的、咬过的、舌头触碰过的、在喉咙间滑过的,却极其具象地流窜向感官,让他一时出神,浑忘了窗外风雨潇潇,已是由春入夏的季节。

——–

首发微信公众号「深夜谈吃」。「深夜谈吃」每工作日晚发送一条美食经验,以「深夜发吃报复社会」为宗旨,为没有宵夜吃的苦逼人士带来慰籍或抓狂。

如何获得每天更新:在微信搜索「深夜谈吃」或加ID:foodtonight

那些年我们一起抢的鹅腿

大学毕业已15年,有时我还会梦见上课没带课本、考试没带准考证,或者在课堂上被老师问得张口结舌。大学生活总是以可怕的形态出现在梦中,可我从未梦见过,那些年我们一起抢的那只鹅腿。

那是一只饭堂粗制滥造的烧鹅腿。鹅皮在烹制过程中舒展而后紧缩,有些地方皱起来,有些地方却绷出油亮又光滑的傲娇姿态。鹅皮下面,是一层厚且丰腴的脂肪,覆盖着紧实肌肉,和腿骨里暗红美味的骨髓。鹅腿们在不锈钢菜盘中整齐排列,闪闪发光,蔑视旁边的番茄炒豆芽、土豆炖牛肉、蛋花紫菜汤和青椒炒肉片,横扫一切菜肴,全无敌。

在十一点四十五分之前,没人与你争那只最大的鹅腿。我们愿意为了鹅腿,央老师将早上的两节课,改为十点上、十一点半下,兼顾睡懒觉和抢鹅腿。下课,骑车飞奔回宿舍,用匙羹敲着饭盆,喊着「抢鹅肶」,一路冲去饭堂,大快朵颐。

噢,那其实只是一种不完全真实的美好回忆。鹅腿身价三块五,抵得上荤素两个菜和五毛钱米饭。大多数时候,这些饭菜足够消磨整个中午的无聊时光。天热,都光了膀子,坐在朝外的走廊上吃。是谁的光驱还是随身听,放着「海阔天空」或者「往事不要再提」,在男生宿舍的脏话与大笑中,毫不违和。泡一个钟头洗五分钟再草草漂过的衣物晾在走廊外横亘的铁丝上,风吹过,洗衣粉味儿合着嬉笑声,飘然飞过隔网,降落到对面女生宿舍窗台。

那些喝酒的晚上,也没有鹅腿。酒是两、三块钱一瓶的「一滴香」或「莲花白」,菜通常只有两种选择:有钱时,尖椒炒牛肉;没钱时,尖椒炒尖椒。从第三饭堂打包上来,拖一张书桌到宿舍中间,围坐而食。尖椒辣,辣得用口缸大口喝酒,又被酒呛得咳嗽起来,惹得一阵嘲笑、几轮碰杯。

进了高年级,老油条胆子大,竟敢购置电饭煲电炒锅,将宿舍电闸保险换成粗铜丝,堂而皇之自己做起饭来。酒,却是喝得越来越五味杂陈。有人因为恋爱或失恋而戒了酒;有人在一口灌进去半斤后,睡倒在厕所;有人在葡萄干牛肉洋葱胡萝卜乱炖与酒精的联合攻击中英勇负伤,在次日回家的火车上突发胃出血……于是白酒换成啤酒,乡愁渐淡,离愁渐浓。

于是有了一夜之间从学校北门喝到正门,从正门喝到操场,再从操场喝到宿舍的巡回喝法。每个杂货店、每家卖炒田螺炒牛河炒菜心也卖粥的大排档、每间地上铺了黑白格子瓷砖的小餐厅,都遭受了蝗虫灾害一般的扫荡。那晚,我们喝了太多,多到没有人记得喝了多少;那晚,我们聊了太多,多到没有人记得聊过什么。那晚,没有烧鹅腿,只有篮球架旁留下的呕吐物与尿迹,深深封在记忆的此处与彼处,直到多年以后,仍无人能够破解。

多年以后,我又寻到饭堂。人潮依旧,铁菜盘依旧,鹅腿却因无人争抢而显得黯淡落寞。它还在那儿,却又已不在那儿,如同我们曾经拥有又等闲抛却的青春岁月,再不可追。

——–

首发微信公众号「深夜谈吃」。「深夜谈吃」每工作日晚发送一条美食经验,以「深夜发吃报复社会」为宗旨,为没有宵夜吃的苦逼人士带来慰籍或抓狂。

如何获得每天更新:在微信搜索「深夜谈吃」或加ID:foodto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