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手册中,推介逾200家食肆,其中有人均消费动辄上千的高级餐厅,亦列出十元有交易的街边档口。到香港的内地游客,无论目的是扫货还是看内地不上画的电影,一定也冲着美食而来。不过,大多数游客只知按图索骥,失去体验普通市民生活的机会。网上流传的攻略,大都指向热门区域的热门食肆。大批游客“围攻”之下,出品与服务双双下降。这种“拔草”、“打卡”式旅游,实在无法体验到真正的本地文化。
其实去任何不熟悉的地方觅食,找本地人多的食肆,一定地道。这类食肆往往出离游客视野范围之外,服务街坊,并不寄望于做游客生意,反而最能体现本土特色。
在香港,各个市政大厦的熟食中心,就是这类街坊食肆的汇聚地之一。
市政大厦通常包括街市(菜市场)、公共图书馆、体育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或食物环境卫生署办事处等设施,乃向社区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性场所。街市售卖生鲜及食杂货,满足市民购回煮食之需。若是懒得做饭,或是约三两知己小聚,上楼去熟食中心,寻一大排档小酌几杯,疗饥之余,也可沟通感情。
谈到“大排档”,该是“大牌档”之误称。香港自19世纪中即已开始向街头小贩颁发牌照,至1921年,依固定或流动为标准,分出大牌、小牌。50年代,为增加就业机会,又颁出固定熟食摊位特别牌照。持有大牌的饮食摊档,就是所谓大牌档。流传到内地,不知怎么变成“大排档”,言不及义,谬种流传,一来二去也就习惯了。
大牌档原本在街边经营,“大件抵食”,是工人阶层食堂。六、七十年代,全港持牌大牌档数量高达一千三百多家,其中三分一位于工厂集中的区域。及至八十年代,产业结构调整,加之环境舒适的新式快餐店兴起,大牌档式微,其中一部分,进入政府兴建的市政大厦,联合经营,演化成熟食中心。
造访市政大厦,绝对是有趣的行程。你可以自一楼的菜市场开始逛,莴笋港币五元一斤,芫荽三元一扎。宁夏菜五元至八元一斤,原来分油麦、菜心、生菜等,只是统统产自宁夏,干脆一股脑叫宁夏菜。菜档、肉档、烧味档,鳞次栉比,各自繁荣。
上到二楼或三楼,画风陡变,食肆林立,占据整层面积。早茶点心、烧腊快餐、西式简餐、粤式火锅、海鲜小炒、现炒碟头饭、东南亚风味……粥粉面饭一应俱全,丰俭由人。居住在周边的本地人士常常光顾,也有其他区的客人听了朋友介绍,专程跑来寻味。热门在线论坛“高登”上,专有一帖讨论各区熟食中心美食,跟帖多达十页。
没有很多外地游客,反而令市政大厦中的熟食中心保留了十足十的本地特色。饭点过来,满眼高朋满座,满耳人生喧嚣。一些受欢迎的食肆,常常需要与其他客人拼桌。菜肴各吃各的,话题却可以共享。酒足饭饱,各自埋单离去,有缘再见,也不失为现代都市中的小小浪漫。
价钱而言,不见得比内地一线城市贵。以我记录的一份石湖墟熟食中心大排档菜单为例,烧鹅¥90,红酒烩羊膝¥98,四串烤牛舌¥62,潮州卤水拼盘¥78,胡椒咸菜猪肚汤¥38,泰式咖喱炒蟹¥138,咸柠檬七喜¥18,大支装嘉士伯啤酒¥23,港币计价,折成人民币,再打八折。两个人吃的话,人均百元足够。若是赶时间,吃个烧味饭,单品¥31,双拼¥34,均奉送是日例汤。普通市民也负担得起的消费水准,难怪门庭若市,从清晨早餐一直做到凌晨宵夜结束。
就连蔡澜这样的老饕,也喜欢到熟食中心就餐。某集《十三邀》,九龙城熟食中心,许知远一副食不下咽的样子问蔡澜:“香港人这么注意吃东西,跟性的压抑有没有关系?”蔡答:“没有,是跟拼命工作,要发展,不安性,就是要回报嘛要回报嘛,这种心理。”许评论说:“很可怕。”蔡笑着挥手说:“很可怕,但是,是香港人,也是他们的动力。”
什么现代性啦,弗洛伊德啦,大江健三郎啦,少年的忧伤啦,家国情怀啦,在鱼饭、火锅与白兰地的碰撞中,突然变得完全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