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19:00,翻译完Dreaming in Code最后的《结语》部分,这本书算是基本完成了。说来惭愧,去年初接下这个任务时,满以为顶多半年足可交稿。真正开始翻译时,才知道自己低估了任务难度。作者Scott Rosenberg是在线杂志Salon.com的主编,笔下极尽引经据典、推敲字句之能事,夹叙夹议,奇闻轶事和以精论妙谈,300来页一本书,触及软件开发中多个根本大题目,叫人看得心惊肉跳之余,又不由得掩卷长叹。
在《大褂还是内裤》一文中,我简单提到Mitch Kapor和Chandler项目。Dreaming in Code在“叙”的部分就是写这个项目的。本书的副标题很长,也很吸引人:Two dozen programmers, three years, 4,732 bugs, and one quest for transcendent software(两打程序员,三年,4,732个缺陷,只为打造卓越软件)。Mitch Kapor和他的程序员们曾经打造过最伟大的软件,现在他们有了近乎奢侈的资源,为了“用代码改变世界”的梦想,共襄盛举。可惜他们遇到了“软件时间”的黑洞,从2001年开始,泥足深陷、举步维艰。Scott Rosenberg从项目一开始就贴身跟踪,记录下Chandler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如果本书仅及于此,就不过是一篇尚可一观的“报告文学”。幸好Scott Rosenberg的主要目标是揭示软件开发中的普遍问题:为什么做软件这么难。在描写Chandler项目进展的段落之间,温伯格、布鲁克斯等大师级研究者,Linus Torvalds和Joel等实践者纷纷“出来”现身说法,还有来自各机构、媒体、作者的大量资料,从“软件时间”入手,兼及各种方法论、积木式编程、软件设计、项目管理,所有这些都是最后一个大话题的铺垫。在《结语》部分,Scott Rosenberg提出了这个大话题: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超越人类?在这个问题上,Mitch Kapor打了个20,000美金的大赌。他打赌,到2029年为止,都不可能造出能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
Mitch Kapor绝非悲观主义者。他本人和整个OSAF团队做梦都想通过软件系统“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梦想鼓舞过无数程序员,然而最初却不是对程序员说的。在Dreaming in Code书中提到这么一桩轶事:当年Steve Jobs(就是Apple的乔布斯大爷啦)想要说服百事的CEO John Sculley加入Apple,就对John Sculley说,你是想终己余生“卖甜水”呢还是过来造计算机、改变这世界?不过John Sculley加入Apple后不久,就联合董事会把Jobs赶出了公司。
过去几十年以来,计算机软、硬件制造者们一直以他们的努力推动这世界。而他们的每一分努力,因为halting problem(停机问题)的缘故,都注定是未完成的任务。他们是在挑战智慧和精神力的极限,简直是“逆天而为”——所以也难免要遇到软件生而固有的困难。
Dreaming in Code以一个具体项目的进程为例,列出了这些普遍存在而又近乎无法解决的困难。有趣都是,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每每与朋友聊天,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在书中也都涉及。这本书很快就要出版了,到时一人送一本,他们是软件实践者,看后应该会比我更有感触和启发吧。
期待赠书~~
此文是序吗?
别忘记我。我要一本。
呵呵,裴老师的自然不能忘记。——韩磊
看了一部分了,感觉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