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当下

小习惯,大变化

从两、三个星期前,我决定养成一些好习惯。这些习惯,对于别人也许是自然而然,不觉得有什么,但对我来说却很难。我是个懒惰、散漫的家伙,躺着不想起,起来懒得躺下去……

突然有一天,我决定痛改前非。其实就两条:

1、早上准时上班打卡。

阅读全文 »

当洋人玩起水墨

洋人玩水墨,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只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似乎许多都一股脑搞政治波普和行为艺术去了,单纯画画的,好像也以油画为主。在观众印象中,水墨画/书法简直已经过时,剩一帮同样过时的老头还顽固地守着。

在这种情形下,一个年轻以色列人玩中国水墨,就特别令人惊异了。玩水墨的以色列人,洋名Yair Lior,中文名亚毅,2001年来到中国后,再也没有离开。有意思的是,和我上次见到的法国艺术家一样,亚毅也是学哲学出身,这种教育背景同样也给了亚毅作品一种沉思的味道。

昨天下午七点,雨画廊举办亚毅作品展开幕酒会。我去混红酒喝,幸运地没有错过这次展览。亚毅水墨作品分为书法、绘画两类。书法的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堂形式。和中国书法不同之处有二,其一,题材与宗教有关,其二,同时以中文及希伯来文书写。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两幅中堂,一曰“以形写神”,一曰“耶和华神说艳丽是虚浮的”(典自《箴言书31:30》:“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信纬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中国字、希伯来文字,和谐地组合到作品中,而表达的内容却是宗教箴言。两种文化的融合,没有让人感到突兀,作品展主题一阵见血:偶然和必然。

阅读全文 »

瑞士老太太

一个偶然的机会,和瑞士老太太杰奎琳一起,到酒厂看展出。她穿黑色风衣,红色围巾绕过脖子,搭在风衣上,让入冬之前的北京生动起来。她的汉语音调不准,初识的人,很难听懂,听多了,连听带蒙,大致也还能交流。

晚上吃饭时,我和老太太一桌。雨画廊老板娘刘姐告诉我说,老太太来自瑞士,到中国多年,通过收藏的方式,资助了许多中国艺术家。黑月介绍她给我认识,碰杯数次,酒到酣处,座位也就乱了。黑月到别桌敬酒,我坐到杰奎琳旁边,有一搭没一搭聊起来。

我们先谈到摄影,她在北京,拍了许多老胡同的片子。我说,相较于北京,广州倒是保留了更多传统的东西。在被又一轮敬酒打断后,她要求我继续这个话题,于是我举早茶和骑楼为例。老太太到过中国许多地方,但显然对广州文化了解不太多。我建议她有机会到广州呆一段时间。

阅读全文 »

五台山游记(下)

有了“上”,是否一定要有“下”?其实未见得一定如此。《易》六十四卦,最后两卦是“既济”、“未济”,是我最喜欢的两卦。济,完结;已经完结之时,乃是还没完成之始,多奇妙的意象。那是说,要开启新的门,首先要走出眼前这道门吧。没有“下”,也就没有了以后的“上”,上下之间,循环往复,于是就有了《五台山游记》的迟来的“下”。

经导游预先安排,我们住在一家不大的旅馆,一楼是餐厅,客房在二楼。同行者均闯荡江湖多年,兼且面目凶恶,所以标间/三人间都以70元价钱拿下。晚餐吃的素火锅(因为第二天要做法事的缘故,禁荤腥),居然颇顶饿,晚上睡得很舒服。台怀镇的夜晚,水一般凉。夜里偶然醒来,以为看到月光,发动机响过,才明白是车灯射了进来。

早上六点多,我们就起床,没吃早餐,驱车赶往一间小庙做法事。这间小庙,据导游说,是最早的五爷庙。五爷也者,龙王五太子,受文殊菩萨点化得道;又有云即文殊化身。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就是五爷庙,那是大庙,不过据导游说,不如这间小庙正统,不知真假如何。法事倒是依照仪轨,没有偷工减料,只苦了俺们这班伪信徒,跪下又起立,如是者三。

阅读全文 »

三环暴走

2006年8月19日,暴走北京三环路,耗时15小时,行程约50公里。幸运的是,今年体力恢复很快,走完的第二天,只腿部隐隐有痛感;第三天,几乎完全没感觉了。去年走完二环,我曾总结了几条感想。今年走三环,发扬了其中的“计划性、小里程碑、坚持”,保证了暴走达成目标。遗憾的是,有几位同伴,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在途中退出。

每次暴走,都给我带来一些感触,总结三环暴走感触如下:

1、坚持在于意志。最后一段路程,永远是最难的。目标近在眼前,而你已经身心疲惫,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唯有靠意志去坚持。

阅读全文 »

我是A型血

一直都不清楚自己的血型。从小到大,没大病,没献过血,也没给别人输过血。对血型漠不关心,似乎已成习惯。

30岁以后,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问题。生死事大,对于这一世的皮囊,还是要珍惜的。所以连续买了两份保险,还参加太极拳学习,暴饮暴食之际,也多了一分保留。

以前,我很讨厌体检。在南方那所大学教书时,体检往往只参加抽血和胸透两项;总觉得自己很健康,没病没灾。过去两年来,渐渐感觉容易疲倦,出现种种“亚健康”征兆。所以,这次公司组织体检,比较乐意地去了。消瘦、近视……这些不是新闻,最想了解的,是自己的血型。不知为何,以前的体检都没有这一项。

阅读全文 »

摄影记趣

今天下午到东堂照相玩儿,正在等华灯初上、映出教堂轮廓的当口,忽然看见两位影友,肩背大量专业器材出现:包曰乐摄包,机曰马克兔,头曰成像王,架曰曼富图。只见二人四周巡视一番,然后支起脚架,卡上相机,左顾右盼、上蹿下跳、前俯后仰,估计是在调整构图、用光之类。如此专业的器材和态度,令俺实在不好意思把包包里的适马狗头牵出来遛。好不容易一切停当,二人急速走至镜头前,口做读“茄子”状,数秒钟后,快门声响——敢情这二位是留影来了。看LCD、检查效果后,二人收拾家什,施施然而去。所谓影友者,盖也包括“爱好留影的朋友”在内吧?一乐。

阅读全文 »

噩耗

我在《师友杂忆(一)》一文提到的马彪先生,在今晨,被人发现,吊死在小凤凰山顶的一棵松树上。死亡时间,据说是昨日中午。自杀还是他杀,目前尚不敢断言。如果是他杀,先生死得冤枉;如果是自杀,作为一个穆斯林,先生要被逼到何种程度才会选择这条路?无论如何,一个人就此消失了;我和我的同学们永远失去了老师,他的同事们永远失去了同事,他念高中一年级的女儿永远失去了父亲。

老同学让我写一篇悼念文章,我不知道从何下笔。我从心底里把马彪先生当作最可敬佩的师长,同时也不谦虚地把自己当作是他最好的学生;仔细想一下,其实自己完全不了解他。我们像是两只小心翼翼互相取暖的刺猬,保持着不足以刺痛对方的礼貌的距离。现在,这距离变成了生与死的距离。

马彪先生,此生缘尽,您走好。死者已矣,生者保重;我们这些侥幸能看到今天太阳的,一定要好好活着,看到明天的、更灿烂的阳光。

阅读全文 »

电梯动物

电梯里,一对牵狗的夫妇和一个单身男子。

大家沉默到第5层时,单身男子问:您这什么狗啊?

遛狗归来的夫妇二人,似乎不适应被问,齐声答曰:啊……然后反问:你是问狗的性别还是种类?

阅读全文 »

啡厅偶记

邻桌,是海归和他的做市场营销的女性朋友。海归说汉语,一句里面总有两三个英语词;他的同伴也是,不过东北腔浓重。

海归说:“中国人在外国精得很,外国人笨。我们离开英国的时候,用credit card,买discman,透支刷;买digital camera,透支刷;买什么都透支刷。打定将来不回来的主意,英国人能奈我何?”

早先也听新加坡的朋友说,自从中国留学生增多,公车自动售票就改成了上下车刷卡。这些自以为精明的同胞,我觉得只有一个广州白话词可以形容,那就是——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