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当下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昨天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叫做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背景是在1920年的爱尔兰争取从英国独立的抗争时期。这部片子今年获金棕榈奖,应该很容易找到资料,就不再介绍了,总之属于推荐观看一类。

片中有一段情节,一个17岁的年轻人,因为不肯用英语报出自己的名字,而被英军活活打死;在他的尸体旁,年迈的母亲唱了一首歌,歌声哀伤动人,但又蕴藏了一种抗争的力量。

今天查片子的资料,原来这首歌的歌词,是爱尔兰诗人Robert Dwyer Joyce的诗作,后来广为传唱,而片名也来自这首诗。不知那位仁兄翻译的中文片名,愣是把barley翻译成“稻”,而片名也变成了《风吹稻浪》。须知,爱尔兰何尝有水稻种植,barley者,实在乃燕麦或大麦是也。放下不提。

阅读全文 »

《墨攻》及其他

有人把《墨攻》当一部战争片看,有人当反战片看,最不靠谱的是当史诗片看。其实他们都错了。《墨攻》借历史的一个断面,讲战争与反战争的故事,但意不在此。这是一部悲剧,一部描写大时代中不合时宜者的悲剧。

赵国军队攻打燕国的梁城。大兵压境之际,墨者革离前来相助。革离带领梁城军民,抵御住十万赵军多次攻击,毙敌无数。赵将佯装撤兵,留精兵一千以待可乘之机。兔死狗烹,梁城君主欲加害革离,不过他逃走了,于是将拥护革离的军民下狱的下狱,处死的处死。赵兵突然发起攻击,梁君就擒。革离赶来,击败赵将,但没能救出心爱的女子……

对于革离,最大的悲剧不是痛失所爱,而是不得不用违背理想的手段,去追求注定要失败的理想。革离的悲剧也是墨家的悲剧——在七国争雄、天下混战的年代,以“非攻”、“兼爱”之说行世,终于只能失败。

阅读全文 »

艺术家的光棍节

昨天(2006年11月11日)是所谓“光棍节”,这个习俗,大约是从前两年开始的吧,4个1,就像四根光棍,因此得名。

中午,凑合了一碗方便面后,到位于798艺术区的“雨画廊”,参观新开幕的“法国艺术家双人展”。见多了国内艺术作品,这次的展出,对我来说,可谓是惊鸿一现、印象深刻。两位艺术家,一用绘画,一用雕塑(如果可以称作雕塑的话),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画作没有引起我的兴趣,倒是那些雕塑作品,非常之令人震撼。

阅读全文 »

俺们山西好地方(Sorry,这只是“中”)

山西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地方,大多数人知道的“晋商文化”,实在只是山西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不过这一小部分,也够参详许久的了。 平遥城中的“日升昌票号”,据称集晋商文化之大成。不过,票号实非山西独有。去年(?)在中央台热播的《钱王》,说的就是清末云南金融巨子王炽的事。王炽被《泰晤士报》评为20世纪10年代世界首富,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左右国内金融市场。 我们没有去日升昌,对山西票号的了解也就无从谈起,倒是参观了一家姓王的老宅,跟金融有些关系。这家老宅的旧主人名为王荩廷。王荩廷, 年少时习贾于天成亨票号,后到广西银行任协理,返乡后购得此宅。宅子位于古城内仓巷街35号院,创建时间不晚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其平面布局有“凤凰双展翅”之说:“凤凰面临米粮市街,尾甩贺兰仙桥(平遥八景之一)之水塘,是谓生机勃勃,吉庆吉祥宝地。” 王宅坐北向南,门辟于八卦中"巽"字方位,纵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南厅、过道厅和堂窑。堂窑5间,加前檐,上建楼房5间,里外院东西厢房各3间,皆单坡瓦顶。另有西偏院,别见幽趣。

 套票不能在王宅通用。现主人,王荩廷的后代告诉我们,“申遗”时,专家们都到这里考察、拍照,只是宅子属私产,政府规划时,就没有划入统一管理范围,所以只能自己卖票,多数游客并不知道这个地方。 我认为王家老宅是旅游者在平遥必去之地。明清街上许多景点(包括最有名的日升昌、县衙等地),修缮痕迹太过明显,反失去了历史的味道。倒是王宅这样的私产,保留了一份真实。

阅读全文 »

俺们山西好地方(Sorry,还是暂时只有“上”)

国庆期间,去了一趟山西。

早前去过五台山,晋省其他地方却是无缘到访。我对旅游不太感冒,特别是去人多的地方。本来打算找人搭伴,到坝上或是额纳济,遍寻同伴不得,偏巧又看到有去太原的便宜机票,便临时改了目的地,跟大批红帽子扎堆去也。

飞机降落在武宿机场,不过早上8点半。嘴里还余着机上早餐——烧饼——的味道,坐上机场中巴,赶往火车站买票去介休。太原的机场巴士,可以随时下客,只要有乘客要求,司机就瞅空靠边停车开门。这样走走停停,也没花多少时间,就到了火车站。

阅读全文 »

山东日照旅游掠影

2006年9月2、3、4日,公司组织去山东日照休闲旅游。路途遥远,来回程均耗时15个钟头以上,但在日照的一天半,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相机替我留下了这些印象,一张一张的瞬间,精确或误读,均已留存。

 夕阳西下

阅读全文 »

白塔寺-广济寺-东堂

2003年底,我刚到北京不久,从阜成门外坐公交车到王府井,路经西四。站在没有空调的公交车上,看见路边建筑低矮破败的景象,愈发觉得冷起来。就在那辆车上,第一次瞥见妙应寺白塔,在老城的一片苍凉中,白塔默默耸立。 而后,去看看白塔寺,就成了一件不奢侈但一直未能实现的小小愿望。上周,又偶然路过,想进去却被告知开放时间已过。悻悻然离开,心里决定下周一定再来。

又是周末,从定慧寺坐121路到阜成门外,仰头就能看到白塔。终于可以赶在4点半之前,买20块钱门票,参观白塔寺。 出乎意料的是,寺中最令人感动者——至少在我看来——并非白塔,而是供奉的元、明、清三代的近万尊佛、菩萨、尊者像。三世佛、文殊菩萨、莲花生祖师……各示法身、各结手印,当我进入殿中,环顾四周,只觉得浑身冒汗、手脚冰凉。那样的震撼,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 再往北走到寺后部,就是著名的白塔了。藏传喇嘛塔,始建于元代,由尼泊尔人设计建造,这也算是一种奇妙的机缘了。

离开白塔寺往东,过“历代帝王庙”而不入,来到广济寺。广济寺始建于金,目前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也因为是佛教“总舵”,搞得寺而不寺,多数地方都辟作办公区,“闲人莫入”了。好在不收门票,还幸运地撞上下午的念经,算是此行不太虚。 继续行走,至东堂……没错,又是东堂,我都不知为什么,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来到这里,拍一些片子,机缘一事,不好说,不好说。 上图:

阅读全文 »

圆明园

连续两次去圆明园,都遇上阴沉而闷热的桑拿天气。1860年和1900年,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洗劫,一把火直烧到今天。“天朝大国”在数十年间毁坏殆尽,堂堂中国成为人家案板上随时可宰杀分食的鱼肉。教科书将罪过一总算在洋人头上,精神上胜利,与白莲教义和团那套愚民说教没有本质区别。

在这个阴沉的下午,匆匆走过一堆堆断壁残垣,没有夕阳斜照,建筑残骸在植物遮盖中,沉默地堆叠。昔年荣耀,是湖面上掠过的鸟影,翅膀忽闪之间,大厦倾颓。湖中荷花、湖边杨柳,疯长起来,只掩不住一道划过千年的伤痕。 在这个阴沉而闷热的下午,我汗如雨下,那汗,是冷汗。


狗尾巴花

阅读全文 »

五台纪行(上)

我似乎患有“出行恐惧症”,出发去任何地方的当天,一定会这儿那儿全身不舒服。所以,在去五台山的头晚上,干脆和一帮朋友,跑到钱柜通宵唱K,想把自己搞个晕晕糊糊,上车就昏睡过去。这一玩就到了早晨六点,回家洗澡收拾东西,在出发前,只剩下半个小时可以睡觉。

坏就坏在这半个小时上。被一起出游的朋友电话叫醒,顿时觉得心跳过速、十分不爽。昨夜灌下去的酒啦、菜啦、一个劲想往外倒,呕又呕不出来,难受极了。无奈已该出发,只好强打精神下楼了。

一辆本田商务车,加司机共七人,挨过出名堵塞的杜家坎收费站(人称“杜大爷”的便是),撒着欢儿向保定进发。过了保定,走省道向西,经阜平,入山西省。一路都是运煤车,出山西的一边路面,被压得坑坑洼洼。折腾到下午4点,到达台怀镇。

阅读全文 »

再访东堂

在一个随时可能暴雨倾注的下午,再访东堂。乌云堆积在东堂以东的天际,我垂直向上看,头顶的天空阴沉沉地。三伏天来临以前特有的北方的风,虽然凉快,但更有一种厚实而粘乎乎的触感;如果你张开手掌,指尖就会触摸到风的流动,于是你明白了,《西游记》中,孙悟空何以能够“一把抓起风尾”,嗅出些儿妖气来。

当然,在东堂这样的天主教圣地,妖气大概是不会有的,所以虽然是阴天,在堂前广场上纳凉、留影、玩滑板的人可不算少。天气愈发地阴暗起来,我走近东堂,看到建筑由于光照度降低而呈现出的厚重但却清晰的轮廓,心境也沉静起来。圣严法师写过,有次请牧师到佛堂讲解基督教,牧师力称基督教最好,听众鼓掌颇热烈。牧师不解,圣严法师答曰:信仰是崇高的,无论对于何种宗教而言皆是如此,信而赞之,这样的行为值得鼓掌赞叹。

我并不信仰任何一种宗教,只是对宗教的历史、哲学、教义、传承感兴趣而已。每每读到宗教材料、公案中的大智慧,总要击节一番。任何宗教,只要在世间传播,总要鼓吹个人的修养提升(修炼),不断锻炼个人修养(学识、身体、道德……),应该也是人类能够不断进步的本源吧。 现代佛教,特别是中国佛教界,主张“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今天看到一对情侣以东堂为背景拍婚纱照,当洁白的婚纱,与青灰色的墙砖定格在镜头里,宗教,实在就在人间。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