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当下

简单背后的真诚

没有去过韩国,但从广州到北京,韩国餐厅吃了不少。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韩国菜在广州算是稀罕玩意,一顿烤肉所费不菲。到了北京,又见过许多“疑似”韩国馆子——其中相当部分其实应该称作朝鲜族风味餐厅吧。

吃得多了,新鲜劲一过去,还是愿意享受更简单直接的菜式。我家小区菜市场旁边,有家“金氏小吃”。以出品论,不输于我尝过的任何一家高级韩国餐厅。这里没有让人感觉拘束的服务。中国话不太灵光的金老板,和中国话很灵光的金太太,在只有四张桌面的小店里面,炮制着简单而美味的韩国风味食品。烤肉香口而多汁,酱汤浓郁而醇厚,每一味简单菜式后面,充满了对食物的敬畏和对客人的真诚。若你点了牛肉汤,居然胆敢企图把米饭倒进汤锅里捞着吃,是必然要被金老板喝止的。他会双手撑在你桌面上,告诉你,汤放这儿,饭放另一边,汤里撒上大量葱花和胡椒,这样吃才对。一切“不对”的吃法,都会遭遇老金毫不留情的纠正。

较之烤肉和酱汤,我尤爱一味“炝鱿鱼”。鱿鱼身体部分改花刀再切长形片,和鱿鱼须一并下滚水白灼。捞起摆盘,生菜垫底。这道卖30块的炝鱿鱼,一是吃新鲜,再是吃蘸酱。早时只用一种甜辣口味的酱料,今天过去,加了斩细的青椒和葱粒,口味更刺激而有层次。挟起一块,蘸了酱料送入口中,你能感觉肉的肌理与质感。

阅读全文 »

找回了广东的滋味

9月26日回到广州,宅在家里的时候为多。原因之一是交通不方便(堵车+住处周围无地铁+在广州打车巨困难),另一个原因就是这地方我已完全不熟悉,尤其是吃食,习惯的广东味道,不知去什么地方可以找了。 没想到这周连续四顿饭,让我找回了广东味道。

饭一。周二下午5点多,广东电视台做新闻的朋友打电话过来,约吃狗肉火锅。朋友告知:你坐xx路车,到老干大学下。依言为之。到得位于下塘西路的老干大学站,环顾四周,并不见到有饭馆。等了一会儿,朋友来到,带我走了1分钟,眼前赫然一间“老干大学食堂”。这类吃饭的去处,以前我是熟知的,比如四省办、体院食堂等等,所以也不诧异。

进得门内,环境简陋得很——七、八张饭桌,有大有小,且均无桌布。迎面走来操台山口音白话之大姐一枚,问:今日吃火锅还是黄鳝饭?继而又问:吃狗还是吃鸡。原来此处以火锅及黄鳝饭最为可人,惟外人不得而知、仅飨回头客而已。电磁炉,脸盆大铝锅,两斤斩件狗肉带皮上,蔬菜仅生菜一味,已是吃得齿颊留香,逸兴横飞。珠江啤酒数支下肚,也解不了一身燥热。好吃是好吃,当晚热得真盖不住被子。

阅读全文 »

吃食谈片

最近没什么心思写东西,倒是在一些朋友的blog留言甚勤,其中大多关于吃食——许是嘴馋了吧?抄几条,权作充数:

所谓“哨子”者,乃是“臊子”之讹传。臊子,即大肥肉切细丁或剁细后过油是也。陕西面食多有怪名,如“biang biang面”,biang字写法极古怪,大概任何一种输入法都打不出来的了。我喜欢的陕西吃食,还有腊汁肉夹馍,和浆水菜。北京王府井北边儿,三联书店旁,有一家经久不衰的陕西小馆子,卖号称用黄河水做出来的面条。那面条什么味道其实不要紧,要紧的是碗够大。上次四个人去,吃得淋漓尽致,导致后来在半坡酒吧喝酒效果完败。若是在四月的下午,从三联出来,提拎了一袋子书,晃进小店,来一盘野山椒拌青笋、一个腊汁肉夹馍、一碗油泼扯面,喝上一杯冰冻的燕京啤酒,窗外人来人往,在暮色中渐渐变得迷朦起来。是该回家的时候了——只是,家在哪里呢?

双皮奶……是谁提到那种让人怀念的吃食?那年我们在广州,从一德路走到北京路,小店小铺看遍,在海珠广场旁边,泰康路,找到那家仁信老铺(或是文信?)。双皮奶,颤颤悠悠的质感,一匙羹入口,那种味道叫做幸福。昨天晚上,当我喝到一杯今年刚下树的铁观音新茶,是当年吃双皮奶的感觉。让我告诉你,有两个字可以形容它,那就是——“折寿”!舌头接触到它们时,是啊,那不是该凡人享受的福气。凡俗如我者,得此享受,折寿亦不复悔。

阅读全文 »

北京在哪里

前门地区正面临一次大拆迁。老北京的最后遗迹,将在拆迁完成后,彻底消失在历史里面。公众对此次拆迁有赞有弹,不过,在舆论的力量几乎等于零的状况下,赞成者和反对者的声音,都被推土机的引擎声掩盖了。

我2003年离开广州来到北京,三年来,持续不断地试图去体会理解这个城市。当我在2004年开春第一次看到满树无叶的花朵,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坐在半坡啤酒屋回味刚看的话剧,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提着一堆书从三联书店出来,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汗流浃背地挤上地铁,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品尝到爆肚冯的肚领、月盛斋的烧羊肉、小肠陈的卤煮火烧,我以为,终于找到了北京。

然后,突然他们要把我的北京拆掉了。媒体报道,百年老店爆肚冯、月盛斋、小肠陈所在的前门廊坊二条,也在拆迁之列。月盛斋的马老板,不无辛酸地对着镜头说,以后回来的可能性不大了。我和一些朋友们,曾在寒冷的冬天,坐在小肠陈门外,喝着小二,吃着一碗热腾腾的卤煮。这些难得的经历,似乎将永远变成记忆的一页。

阅读全文 »

中秋前一日记

京津相去二百里,而风俗迥异。余自徙京中,年余矣,间亦获访津门,惜浮生匆匆,欲求半日之闲作尽兴之游而不可得。

友某,天津人也。蟹肥时节,邀余赴津,举食蟹之会。于是朋辈者三五,持螯大嚼,倾樽牛饮,虽非雅集,豪气殊胜。饮而复歌,歌而复饮。子交,正酒酣耳热,逸气横飞,忽见空中月轮,湛湛然,望之如佛面。清辉洒地,一片白霜,若可掬状。座中一时众皆无语,真真好境界也。年来碌碌,今夕稍见性情。时乙酉八月十四,某记。

阅读全文 »

樱桃

在昆明吃到了暌违多年的樱桃。

是妹妹的同学从昭通带来的。一早等到摘了第一轮果,装在方形的塑料筐子里,驱车数百公里带到昆明。光这份友情,实在已经令人不得不感动。

筐盖用铁丝系了,网眼下面看得见盖着红红黄黄果实的绿叶。差不多是抢过手来,再也不肯放开。抬起筐子凑近鼻端,嗯,是那股清香的味道……心里竟有些酸,忍住了,低头吃米线。

阅读全文 »

南人·北地·片语(五)

“……(火鸡肉)在没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是它美味的颠峰。以后不过是开始吃就继续吃下去而已了。”

——《麦兜故事》

阅读全文 »

所谓幸福

凌晨两点,我们在7/11吃双丸面。所谓幸福,实在也就是这样了。

阅读全文 »

卤煮

下午两点
太阳在西南
从全聚德后面
斜照前门西大街

向东然后向南
箭楼为地铁洞开
三副饥饿的胃
寻找廊房二条

一口下水
一口火烧
一口二锅头
蒸汽扑过来

阅读全文 »

火锅

锅热水滚
羊肉好熟

酸菜
藕片
蒿子杆

鸭血
鱼片
牛骨髓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