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当下

北京,你还在吗?

我2003年到北京,直至2009年底离开前,持续不断地试图去体会这个城市。当我在2004年开春第一次看到满树无叶的花朵,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坐在半坡啤酒屋回味刚看的话剧,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提着一堆书从三联书店出来,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汗流浃背地挤上地铁,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品尝到各式传统小吃,我以为,终于找到了北京。

2006年前门地区拆迁重建时,百年老店爆肚冯、月盛斋、小肠陈所在的前门廊坊二条,也在拆迁之列。月盛斋的马老板,不无辛酸地对着镜头说,以后回来的可能性不大了。我和一些朋友们,曾在寒冷的冬天,坐在小肠陈门外,喝着小瓶二锅头,吃着热腾腾的卤煮火烧。这些经历,已永远变成记忆的一页。 拆迁期间,前门大街两旁的店铺多已不再营业,人行道边竖起了画着未来美景的隔墙——墙后的房屋很快会被拆掉。转进胡同,廊坊二条已经拆得不成样子,路北基本是一片废墟。路的南面,食店依然兴旺。

找到小肠陈,依旧要先找那位脾气超坏的女店员交钱买票,而那厨子依旧牛气十足地用手从大锅里抓出一节小肠,斩细,放到垫了火烧的碗里,再撒上一把芫荽,浇上一勺卤汤,「啪」地将碗扔在工作台上,让顾客自取。小心翼翼端着将要满溢的碗找座的当口儿,瞥见一位老太太颤颤悠悠进得门来,大声说:「可算找着了,卤煮,三两」。

阅读全文 »

寻食北海道之列车觅食

冬天去北海道,乘坐蒸汽观光火车,是过瘾的观光项目。从札幌到标茶,乘「SL冬の湿原号」,沿途可以观赏湿原风景。在鹤类栖息地段,车长还会临时停车几分钟,让乘客可以尽情赏鹤。若是从知床斜里去网走,可以选择「鄂霍次克流冰号」。这趟列车沿鄂霍次克海岸线行进,目的地是拥有流冰景色的钏路市。

「鄂霍次克流冰号」是蒸汽驱动的老式火车。车厢分左右两部分,列车前进方向的右侧,安排了一溜两座的座位,面向窗外;左侧则是普通的卡座。事先预订,就可以面向窗口而坐,看沿途冰雪覆盖的海岸。好玩的是,车厢中备有覆盖烤网的碳炉,供乘客自行烤制食物之用。

乘客上车后不久,跟着上来两个小贩:一位买鱼干的大嫂,一位卖生啤的大叔。鱼干是袋装,生啤则装在方形酒袋里,背在大叔背上。有客人要,就拎出软管,拧开龙头,放出一大杯。这一杯的代价是500日元。虽然略贵,但它代表的那种旅途风味却是无可替代的。 

阅读全文 »

寻食北海道之吃面时我们吃什么

札幌火车站,是北海道繁华商业中心之一。整栋建筑中,除了车站的部门,遍布各类商业机构。乘JR或地铁到达此处,就可以足不出户吃喝玩乐,享受一站式服务的便利。

就在这个巨大的商业中心里面,有一家「拉面共和国」。顾名思义,是专门卖拉面的。我数过其门而未入,只听说里面囊括北海道最有名的八个拉面馆,售卖的拉面品种,多达上百款。不过让我更好奇的是店名里面的「共和国」三个字。心理阴暗地琢磨,若是到了我国,要想开个「兰州牛肉面共和国」,怕是连工商注册都通不过吧?

但我不太喜欢开在商业旺地的餐厅,怕人多,也怕因为人多而导致的食物品质下降。还不如找个地道的背街小馆,只吃最简单的味噌、酱油或盐味拉面,更能品出面的真味。位于札幌中央区南三条的「火头山」拉面馆,正符合要求。

阅读全文 »

寻食北海道之拒绝last order

我始终认为,北海道是全日本最值得去的地方。没错,这里偏僻、寒冷,但纯自然的风光与纯天然的美食,足以让人忘记其他一切不便(在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哪怕是极北的北海道,其实也没有什么不便)。幸运的是,我在《非诚勿扰2》拍摄上映之前就已初尝北海道的独特风情,因而不至于受该片影响,跑去看什么小教堂和薰衣草田。

在那个冬天,北海道留给我许多美好回忆,而其中最美好的,有关一顿烧烤大餐。

是两位在留硕士生请客。从札幌站上地铁,狸小路附近下,步行到南5条西2丁目,不熟道路的我们,贸贸然从后门闯入札幌市内人气颇旺的烧烤馆Gaja。北海道人把烤羊肉称为「成吉思汗」,想是因为这东西源自蒙古。但在北海道吃烧烤,只点羊肉是不够的,因本地产海鲜,实在新鲜和肥美,是烧烤的好食材。

阅读全文 »

豌豆,向死而生

不成材的树木,因其「无用」而得以长寿。各种食材,因其「有用」,而被人们拿去祭了五脏庙。非但如此,在入口之前,有些食材还被磨灭了本来面目,死得不能再死。

云南小吃「稀豆粉」,就是一例。 此物乃是将干豌豆磨碎成粉状,以凉水散开,放入少量姜粒,文火慢炊,沸后再用竹筷不停搅拌,直至粘稠如糊,即以大碗盛出上桌。吃法:加入辣椒面、花椒面、葱花拌匀,另抓一把烙得通透的荞面皮丝撒上,辅以用米浆裹土豆丁炸成的油糕,溜碗边扒拉吮吸。土豆、豌豆均具异香,制成油糕、稀豆粉后,一个酥脆中裹了软糯、一个厚稠里透出甘甜,又有辣椒花椒从中挑拨,舌尖上登时五彩缤纷,直像是除夕夜里放了串五千响的鞭炮那般过瘾。

在我的故乡昭通,油糕稀豆粉只在早餐时分供应。口碑好的摊档,能引得食客跋涉数里、穿越半个小城来排队等座。幸运排到的,扯直嗓门「一碗粉多放荞皮、两个油糕」,三分是点餐,七分是炫耀。至于那埋头享受稀豆粉的,却已不顾身后等座的人,吃了个稀里哗啦。 而粉身碎骨再化身为糊的豌豆,在这稀里哗啦的清晨奇响中,已向死而生。 

阅读全文 »

菌的喜剧

汪曾祺先生曾撰文大赞作为食材的云南野生菌。可惜的是,以前去云南不方便,只有望文兴叹的份。更可惜的是,现在去云南倒是方便,野生菌却也稀罕起来。

野生菌是典型的季节性食品,雨季才有,真是应了「不时不食」的古语。现在也有速冻的,若不是想吃的厉害,还是不要碰的好。 能人工培植的食用菌类,不算很多。最好吃的菌,至今没有办法人工培植。松露即是一例。《舌尖上的中国》提到的松茸,亦是一例。除了松茸,云南还有其他鲜美的野生菌类。其中,鸡枞可能是省外朋友比较常听到的,类似的还有牛肝菌之类。

我个人比较喜欢吃青头菌。青头菌肉厚味淳,最宜与蒜片、青椒同炒。高温之下,会渗出粘稠液体,至为鲜美。香港经济腾飞、房地产与股市同时急飙那些年,港人爱上了「鱼翅捞饭」。其实鱼翅没什么可吃性,好吃的是那盅千锤百炼得来的浓汤。青头菌就不一样,菌体足具弹性的口感,为汤汁捞饭增添无上乐趣。

阅读全文 »

红豆生南国,春来煮几锅

「春来发几枝」、「此物最相思」的红豆,不可食用。今天要谈的,是入肴的红饭豆。这东西颗粒要比相思豆大许多,是制作红豆沙的原料。 红豆磨成沙,再用纱布过滤,加上糖分,就变作截然不同的食材,本性全失。吾乡有两味用红豆米做主材的料理,保有红豆真味,值得推荐。其中之一,就是「酸菜红豆汤」。

正如「开水白菜」不是开水煮白菜,「酸菜红豆汤」也不是酸菜煮红豆那么简单。红豆用水煮开,再慢火熬炖至干豆变成软豆,汤汁也由清转稠,关火待用。另用炒锅,下姜片、干辣椒、蒜苗、昭通酱及酸菜炒香,趁锅热,即刻倒入煮好的红豆汤,搅拌均匀。喜重口的,可加大量胡椒面调味。 口刁的人,看见干辣椒、蒜苗、酸菜,想必已经不自觉咽下口水。这几样东西,加上大豆酿制的昭通酱,调和出一种酸、香、鲜又微辣的滋味,而红豆汤则贡献特殊的豆香,以及豆糯汁稠的质感。这碗酸菜红豆汤,所费无几,是多少昭人普通家庭下饭的恩物。 而那恩物,离我已经很远。很远。 

阅读全文 »

你会怀念未名湖畔那一片猪肉吗?

在我的朋友中,李笑来是饮食方面最爱憎分明的一位。我们曾经在北京语言学院的新疆大排档连点四盘炒烤肉,这种「好吃就再来一份」的豪爽气,很投我脾胃。

有次约饭(算来也是至少5年前的事了),笑来说去「吃肉」。肉也者,搁二十年前是罕物,现在有什么稀奇?岂知那次「吃肉」,还真是吃肉。此后多年,我没用「吃肉」二字形容过其他饭局或馆子,直至一个月前,才又坐实到另一个馆子上,不过这是后话了。 回到那个夏天的晚上。我们来到著名的北京五道口地区,走过尘土飞扬的背街,进入一个什么宾馆的大院。进院就是一溜平房,全是小馆子。去的那家叫什么名字,已经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想起来要记得。一半店面垫高做榻榻米,另一半摆放传统的餐厅桌椅。这家韩国风味店,菜单贯彻极简主义,只有三道菜:一曰土豆排骨锅,二曰猪肉辣白菜,三曰什么忘记了;每道菜可以有大中小三种菜码。那次和以后的很多次,一盘售价70多块的中份猪肉,就是我想吃肉时的唯一选择。

那东西端上桌来,却是一个方形不锈钢大盘盛着。盘中一半以上面积,斜斜码放6、7厘米见方、厚约1厘米的半肥瘦白煮肉。下箸夹起一块,定睛看时,瘦是瘦的紧实,肥是肥的玉润。略略抖动筷子,再看那肉,颤巍巍像是要跳起舞来,一阵清香亦随之散发。看得呆了,你陡然被自己喉咙中「咕咚」一声惊醒,原来是不自觉咽了一口唾液。

阅读全文 »

烤的是岁月情怀

在北京工作时,连续数年组织朋友去坝上草原游玩。所谓坝上,就是河北、内蒙交界的地势陡升、传统上以畜牧为主要产业的地带。游人常去的是丰宁和塞罕坝两处。丰宁离北京较近,但塞罕坝是满清皇家围场,更有野趣。

到坝上玩,拍完日出骑完马,到得晚餐时分,烤全羊变成焦点所在。整羊上桌、立即分而食之那种,火候一定过。正确吃法是烤熟一层,切一层、吃一层。皮下脂肪业已燃烧并渗入肉中,从最外层开始品尝,由焦脆到柔嫩,每一口都新鲜甘腴。刚熟的肉眼部分,肉汁随咬嚼动作迸发,流动在口腔到喉咙的每一个角落与缝隙。吃到最后,持一段肋骨或腿骨徐徐啃之,喝上两口马奶酒,便觉人间享受莫过于此。而那两颗肥腰,也在无人留意时,被眼尖手快又耐得住热气守在炉旁的,急速夺去,寻一僻静地,独自偷欢。

嗯,其实这些都是被粉饰的记忆。羊肉烤得过火是常有的事,甚至那羊也并非够好的食材品种。好不好吃,不着落在肉上,端看在何时、于何地、与何人共享。过几十年,若无这些人相伴,谁还肯颠簸十个小时,去往牛马粪便比草还茂盛的所谓草原,咬嚼着又贵又未必真好吃的烤羊呢? 说是烤全羊,烤的无非是这岁月情怀罢了。 

阅读全文 »

「再见,谢谢鱼」

十来年前,业余给一位做竹木制品生意的广东老板打工。老头60多岁创业,生活简朴,每顿饭只吃蒜蓉炒青菜和清蒸鱼。陪他吃饭,是痛苦的事。许多年过去了,「青菜和鱼」仍是我笑话土生广东佬的常用说法。 可有时你就只有青菜和鱼可以吃啊。 有时,甚至连青菜都没有啊!

就像今天,只买到二两三文鱼排,还有一个洋葱,难道就不活了吗? 其实三文鱼和洋葱也可以做得很好吃。大啖三文鱼刺身的,都不懂吃日料。金枪鱼鱼是刺身的好材料,而真正够好的餐厅,一定还有不在菜单上的应季鱼类供应。对于油脂丰厚的三文鱼,最简单的盐烧做法就已足够。

我用煎法,不放油,只撒些黑胡椒和海盐,小火慢煎。你会看见鱼油从肌理中渗透出来,在平底锅上迸发出滋滋的声音,香味也在那一刻拔地而起。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