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当下

黑井:现实与虚幻

排量1.4升的轿车,呼呼喘着,由昆明向西,下了高速,又折上320国道。

320国道全长3695公里,起点是上海,终点远至云南瑞丽姐告口岸,是从昆明到滇西、滇西南一带的要道。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年月里,要去滇西——大理、瑞丽——没有其他的选择。副驾座上的母亲多年以前年曾在澜沧知青连任指导员,从昆明接了上海来的知青,沿着320国道一路向西、向南。有些人留下,有些人回城;只有这条路,还是如此坎坷、崎岖。

黑井古镇距昆明180公里,实际须耗费5、6个小时的车程。320国道到广通,跟着就是数十公里的县级路——云南山区的县级路,往往依山而行,旁边就是悬崖和江水。没有任何安全措施、警示的土路,仅容两车并行。偶尔能到40公里的时速,已经是非常幸福。没有走过这种路的人,几乎无法想象其艰险。

阅读全文 »

二线关

2008年10月的一个下午,从广州去深圳。过了梧桐山隧道没多远,远远看见长得像高速收费站的一排钢筋水泥。近了些,看见通道门楼上不同的字样:深圳车牌;外地车牌(大致如此,或者是“B牌”;“外地车牌”)。一恍惚间,已跟前车开近写着“B牌”的门楼。大惊,急忙向左打死方向盘,硬插进旁边的车龙。

堪堪过得门楼,才发现这是一排荒废的建筑,既不收费,亦无检查,所谓“B牌”限制,其实也无人遵守。恍然——这就是当年的二线关啊!

08年第一次去深圳,带个越南农业考察团。当时我身份证丢失在广州火车站,借了朋友的身份证和边防证,蒙混过关。武警上车检查时,内心紧张,却还要装作坦然。之后,每次去深圳或珠海,都要托公安部门的朋友帮忙办个边防证,不然就得到二线关口,花几十块钱找人“带过去”。二线关,其实是二线关后面那点封闭体制,把中国其他部分和深圳隔开了。

阅读全文 »

有意义的一天

知名blogger老虎庙组织对天安门流民的救助活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一直在关注这事,上周给老虎庙留了言,希望参加、做一些事情。

周五接到老虎庙电话,做了安排。周六一早,开着我的老切诺基,从酒仙桥到国贸,从国贸到北太平庄,从北太平庄到北航,从北航到大兴,一路接人、接书。从流民公房回到家,已经是下午5点。对我来说,这是极有意义的一天,老切诺基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想必它也认为做这样的搬运工有意义吧。

流民救助活动的要点在于,帮助流民自救,找到谋生的手段,从而告别被国家机器及其代理人视为“非人”的境况。目前开展的状况:

阅读全文 »

我的工具观

据说,猩猩在变成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学会使用工具是两个关键点。工具之于人,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很多时候,本该帮助人提升效率和生产力的工具,却成了累赘。那个笑话怎么讲的?为了给牦牛剪毛,需要一把好剪子;为了磨剪子,需要一块好磨刀石;最好的磨刀石在北极圈内某个小岛上,所以还得置办一套狗拉雪橇……

现实永远比文学荒谬,现实也永远比笑话可笑。我曾经以为一部单反相机能让我更热爱摄影,现实却是因为它太重而出门基本不会想带上。我曾经以为开车能让我去更远的地方,现实却是买车之后更懒得出门了。唉,现实多残酷。

其实工具够用和自己习惯、能真正有效提升产能才是最好的,尤其是手边的工具。去年到今年,有几个计算机软件,极为有效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我知道,可能还会有“更好的”或是“更道德的(开源的?)”替代软件,不过,谁让我用惯了呢。

阅读全文 »

“长城”与“仆街”

“仆街”,广州白话俚语,意指“倒霉”、“运衰”。为什么突然提到“仆街”呢?昨天看一部香港电影(哎,我就这爱好,俗!),演一对暴发户夫妇,商量做慈善。女的说:那些非洲人,好可怜,捐点钱吧。男的说:你捐钱给那些poor guy,别人还以为咱们拿钱砸他们呢。

Poor guy,穷人,确乎是倒霉运衰的一群。倒霉到仆街的程度,运是真够衰的了。演员故意把poor guy念得和“仆街”一样,也真够损的了。香港电影“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喷饭之余,又有所反思。

扯远了。因为这个poor guy,突然想到一个翻译问题。“长城”,英文译作the Great Wall,里面没有长,也没有城。若字字对译,应该是the Long City吧……其实great是“长”在意蕴上的延伸,而中国人以为修了一道墙就是city(城),实则墙就是墙(wall)。在揭露墙的本质时,也承认其宏伟,the Great Wall实在比“长城”要高明一些。

阅读全文 »

《走出软件作坊》序

 

今年早些时候,有一系列文章在CSDN Blog上陡然火爆起来。博主阿朱,以《三五个人,十来条枪,如何走出软件作坊》为题,总结了自己从业十年以来在技术项目和技术团队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思考,截至8月28日,总共发表43篇文章。博文视点也以其敏锐的嗅觉,迅速发现并决定出版这系列文章。

阿朱本名吕建伟,多年以前我们是混同一个技术论坛的网友,但直至今年CSDN上海英雄会方才有缘见面。在从上海回来的飞机上,聊着软件和非软件的话题,连飞机餐都没觉得有那么难吃了。也是那次谈话,给我留下了阿朱“稳重、实在”的深刻印象。

阅读全文 »

《疯狂的程序员》序

绝影在CSDN Blog上连载《疯狂的程序员》,自2007年12月22日开始,到2008年9月15日全文完成,9个月时间写了35万字。对于专业作家,这也许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可绝影只是一位技术工作者,9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全搭在这部书上面了。

以文学的角度来看《疯狂的程序员》网上连载版本,缺点和问题比比皆是,但这些瑕疵无法掩盖因其“真实反映程序员工作生活”而焕发的独有光彩(据我所知,印刷版本在文字方面改进良多)。“深入生活”无如“从生活中来”,我不相信有任何专业作家,能比绝影们更有资格写出《疯狂的程序员》这样的作品——看看市面上,有几本描写程序员的小说呢?

现在这部书要出版了,我又从头逐篇看Blog上的连载。越看越觉得,互联网改变出版,实在已经不是一种理论或是幻想。其表现有三:一,互联网让原本不属写作人群的人能够撰写并发布作品;二,互联网上改变了“小黑屋”式的写作,作读互动贯穿于并影响着写作全过程;三,读者评论、作者回应,乃至于包括正文在内的页面表现,构成了某种完整、自足的作品表现形式。对于出版机构而言,互联网变作了有效的“选题筛选器”。当然,在正式出版前,还有很多的编辑工作要做,但至少在写作阶段,已经和以前大有不同了。网上连载与印刷版本有没有冲突呢?如果有,怎样化不利为有利,使之促进印刷版本的销售?在与绝影签约后,出版社没有要求绝影停止在网上连载,这是一种勇敢应对新类型出版的积极态度。

阅读全文 »

切诺基,109国道的秋天

在广州呆了一个月,回到北京,俨然已是秋天。一阵阴雨过后,北风愈烈,秋色愈浓。开上我的切诺基,京西一日,追赶秋天。

那是一个没有意外的早晨。9点。阜石路出京方向,和几乎每一个其他早晨一样堵。在车流中左右穿梭,身后喇叭无数,皆是虚妄。时速由零而入八十公里,切诺基穿越石景山,蹿上了109国道。双向两车道的柏油路,一直向西,通往拉萨。可是,今天太短,我只能驻足在门头沟。下次,或许下次,能再向西,然后向南……

过了担礼隧道就进山了。公路陡然开始扭曲,右边的山崖拔高到天顶,左边的深渊沉落到地狱。一个个300度的大弯,我只能以三挡行进。只是路边有红叶,还有比红叶更红的柿子,让我更慢,好在打轮的间隙,偶尔惊鸿一瞥,看着秋天在身旁燃烧然后湮灭。

阅读全文 »

e人谷龙门阵之代码猴

按:上次写了twitter.com的创业史,读者反映还不错。本来准备了资料,打算继续写其他一些网站或创业公司,今天看到登高CSDN个人空间推荐歌曲,突然想起一事,就打个岔先。和本系列其他文章不同,这篇要写一首歌,以及和它相关的事情。好奇吗?现在开始。

2007年3月份,我去硅谷Santa Clara参加CMP的SD West 2007大会,着意听了几场演讲或课程。最令人兴奋的是Robert C. Martin (Uncle Bob)的演讲“Craftsmanship and the Problem of Productivity: Secrets for Going Fast without Making a Mess”。甫一上台,Bob大叔就手舞足蹈唱起歌来,像极了一只焦躁的猴子。当然这只是个暖场的手段,演讲本身之精彩,自不待言,但Bob大叔那夸张到走调的演绎,让我对他唱的歌产生了兴趣。可惜闪念之间,还是觉得听后面的课程要紧,也就抛诸脑后了。

今天想起来,Uncle Bob的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趁着中午有点空闲,查了一下。原来那首歌叫做Code Monkey(代码猴子),作者是Jonathan Coulton。此人住在纽约布鲁克林,是个独立音乐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大约两年)里,他每周创作、演唱并在网上循CC版权协议发布一首新歌。拜新科技所赐,从配乐演奏到主唱,Jonathan可以独力完成。Code Monkey就是这些歌曲中较为成功的一首。因为创作歌曲数量之庞大,Jonathan被外间叫做“写歌机器”。

阅读全文 »

e人谷龙门阵之twitter.com

开篇

去年8月21日,我去techweb和大度咨询合办的“IT龙门阵”参加了一次关于类twitter应用的活动。在那次活动中,我讲了一些关于twitter.com创始和发展的故事,没想到颇受欢迎。大家非要板着面孔来讨论“类twitter应用在中国有没有发展空间”,实在无趣,倒不如放下架子听听花絮来得轻松而有借鉴意义——须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花絮里面自有精彩呢。

在活动结束、打车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没准可以按这个套路,写一系列IT界创新项目的故事,总的名称不妨叫做“e人谷”,取“恶人谷”的谐音,又表示与“电子世界”相关。我这人向来有虎头蛇尾的毛病,这事光想了一想就放下了。今年做完《梦断代码(Dreaming in Code)》中文版,有次跟和菜头聊天,他说,《梦断代码》这样的书太专业化,应该写点通俗的东西,又牵起我写“e人谷”系列的念头。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