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冒送我去机场

周日在南京参加一个技术交流活动,中间打电话给老冒,他一直没接。下午3点钟,老冒的电话打过来了,原来他早上出门没带手机。他说赶到两岸咖啡和我见面。


二十分钟以后,我给他打电话,说要去赶飞机,不能和他见面了。老冒问:有人送还是坐民航大巴?我说:坐大巴。他说:我送你。


又过了二十分钟,在老冒的车上,我们聊起了SNS、Donews,还有CSDN。他说不大理解社会书签的商业价值在什么地方,也对现有的SNS表示出一些怀疑。提到365KIT时,老冒说,UUZone很早就有类似功能,但是被淹没了,“UUZone堆积了太多Features,我们后面有VC,VC现在要看用户量,至于网站粘度,现在他们不需要。”


UUZone正在改版,这个版本特别注重UI方面(尤其是可用性),不断完善、每天改版,是每个网站都应该做的事情。


来到高速路收费处,老冒不肯让我给钱,又陪我办完登机手续、到安检口才离去。我突然觉得老冒既有北方人的义气,又有南方人的周到,虽只匆匆一面,也足以让我感动了。交朋友,就要交这样的朋友。


“我有个好域名,老外出两万美金都没卖,什么时候咱们一起做个东西吧?”老冒笑着说。


P.S. 老冒的Blog上,用手机图片记录了同一件事

写在365KIT边上的边上

365KIT问世之初,火炬有一篇《写在365KIT的边上》。我猜题目是典自钱锺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虽然不至于这么沧桑,但其中甘苦,当事人自知。


我忝为365KIT发起人之一,实则没有在中间做很多工作。从今年春天开始实施这个项目,一直是火炬和Tiny在努力地推进。我能做的,也就是偶尔从北京城的尽东边跑到西南边,和他们喝上一杯,再说几句鼓励的话而已。


上个月底,初版发布,我没有写任何文字,然则每天仍会习惯地google一下“365KIT”。现在我可以利用donews首页直通车的“特权”,写点什么了,这全是因为第二版本业已完成的关系。


第二版的通讯协议,从根本上解决了初版的一个痼疾:不支持真正的同步。如果你在家里和公司分别用一台电脑,就会发现,多次同步之后,一些联系人会重复。是,这就是初版最令人烦恼的地方,也让我不敢向朋友大力推荐365KIT。


火炬和Tiny,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实现了新的通讯协议,让我的联系人不再做无意义的重复。而且,新的协议还将继续推进,可望在近期支持syncML。支持syncML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如果你用智能手机,且支持GPRS或是CDMA数据通讯,则可以绕过PC(Outlook),直接和365KIT服务器同步。对于Foxmail用户,也可以直接同步。


开发中的功能当然不止于此,不过没有特别宣扬的必要。我们愿意做一个够踏实的服务提供者,提供够体贴和够cool的服务。


在这一段的测试过程中,热心的朋友们通过email、IM、Blog给365KIT发来意见和建议。择其中较有共性的,略作回答——


1、隐私问题。365KIT有明确的隐私协议。本来想加一条:“如果你确信自己的隐私权遭到365KIT侵犯,可以到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想想似乎有点儿吓人。不过,如果你真的觉得隐私权遭到侵犯,确乎可以经由法律途径向365KIT追究责任和要求赔偿,我们愿意全力配合调查。


2、客户端支持问题。我们将支持Foxmail和其他用户较多的客户端,还将支持手机远程直接同步。


3、Web端管理功能。我们将提供Web端的增、删、改的基本功能(别说你没用过那么cool的查询功能),和其他很cool的功能(这个暂时不能明说。)


4、查询方式问题。我们将支持手机短信查询、MSN Messenger查询、QQ查询……等尽可能多的查询方式。


5、开放性问题。我们将开放客户端API,让有兴趣的用户可以开发自己的客户端插件。


昔有狂人曰“我来,我看,我征服”,世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值得回味的,倒是说话者那份坚持。365KIT也需要这份坚持。我们的理念是:帮助用户和朋友/业务伙伴保持联络。这是365KIT的核心价值,出卖用户名单等破坏核心价值的短视行为,我们不会做。365KIT帮我找到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的新电话号码,让我欣喜若狂,希望你也能够得到和我一样的欣喜。


这两天有朋友警告我,Plaxo将与国内厂商合作,推出中文版。我们不怕。我们懂用户,我们成本低,我们不短视,我们能坚持。没有盈利压力,和它玩100年又何妨?

在线上被公关了一把

刘韧和我的《网络媒体教程》,日前在台湾由华翰文化出了繁体版。Google一下,居然已经有多家网络书店上架出售。该书繁体版名字叫做《线上公关》,现在又在线卖,算是我们在线上被公关了一把吧。


下面是一些台湾网上书店卖该书页面的截图:










网站沉没

1、互联网2.0,并不止是“编辑方式改变”这么简单。


2、网络媒体的特性在于信息易于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未来网络媒体特性还要加一条:大量冗余。这不光是前三条的附属品,它符合基于P2P的分布式知识网络的存储传播特性。


3、基于P2P的知识网络,将对内容型网站实施沉重打击。无论原创式、拷贝式、精编式的内容站点,都会受其影响。


4、Blog是“去中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并非终极形式。从技术的角度来看,Blog内容本身将来可能也是分布式存储的。怎么删除?不知道,我只是提出一个预想。或者,到那时,就不用Blog了。


5、每台电脑(或其他设备)上将有一个P2P终端。这个终端是分布式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它是搜索引擎、是浏览器、是IM、是SNS,或者也是其他一些应用。由所有节点加起来的整个分布式网络负责信息的存储和传递。


6、信息将通过“漂流瓶”的模式传播。一种是主动式,一种是反馈式。主动式的例子:发表一篇文章、一条新闻;反馈式的例子:问一个问题。


7、你的P2P节点将“主动抓住”流经本节点的、你可能关心的内容,例如,你朋友Blog的一篇新文章。通过新用户节点的信息量最大,因为它没有经过筛选。用得越久,阅读兴趣习惯就越被体现到过滤机制当中。如果你接受了一条信息,那么也有义务向其他节点传递这条信息。


8、你的问题(或搜索请求)将被发送到其他节点,并得到反馈。反馈可能是人工的,也有可能是机器之间的握手。


9、你可以发表一条信息(新闻?Blog?一段视频?一张相片?),该信息会在本节点存储,并向其他节点发送,当它被某个其他节点“抓住”时,也就在该节点上创建了一个冗余备份,该节点成为信息提供者。


10、信息传递也许是多播的,但绝对不是广播的。简单的例子:源节点只随机向m个节点发送信息,这3个节点又分别向n个节点发送信息;为了保证请求不以几何级数扩张,在各个层级上,一些信息请求将依据某种规则“自动死亡”。信息回馈是直通的,即直接反馈给源头。


11、基于P2P的分布式知识网络形成之日,就是内容型站点的沉没之时。去中心化的结果,就是自我中心化。你的P2P节点背后,是整个知识网络的存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习惯和方式去组织内容,供自己阅读或是编辑后再传递出去。


12、信用、评价和身份认证机制在该网络中至关重要。信用度高的用户,在网络中享有更高的权限。权限可能包括多播数量、在其他节点提取信息时的优先权等。

论“社会网络软件(SNS)”迹近伪命题

仿“刘韧体”


1、我所见过的多数号称SNS的东西(特别是国内的),都以Web为表现形式来提供服务,所以它们应该被称之为Website或是Application,而非Software。当然你可以抬杠说网站也要运行服务器端软件——我不作反驳。


2、从BBS时代起(甚至从email时代起),网络应用就是为了连接人(信息节点)而存在。就所谓“六度理论”所本的“人际关系传递”而言,也并不只适用于现今各种自认的“社会网络软件”。我每天在MSN Messenger上介绍朋友给别人认识,同时也接受朋友的介绍;在QQ上我参加了许多个群;我在网上认识的朋友基本来自于论坛……它们是不是SNS呢?


3、互联网本身即一个大型的关系网络。如果有SNS,那么,SNS就是Internet。Internet的伟大在于,它不仅连接人,还连接机器。在互联网上,机器比人重要。


4、除了互联网,人还有许多方式去拓展和维护人际关系;对于一种方式,人往往只能接受少数(最好是单一)入口。当你拥有3部以上电话(尤其是每个电话的号码面向不同圈子的人时),就会穷于应付,同理,当你参加了5个以上所谓“SNS”,也会焦头烂额。


5、通讯簿是对人际关系的最好体现。一本保持有效的手写通讯簿,比任何所谓“SNS”都来得有价值。所以我认为基于“通讯簿自动更新”概念的Plaxo,比多数所谓“SNS”高明得多。


6、关键问题不是“目的性”。以做成生意的目的性而论,没有任何一个所谓“以商务为目的SNS”比混乱的阿拉伯集市有效率。


7、“信任”很要紧。所谓“SNS”把拓展人际关系作为主要功能,忽视了在关系传递中的信任流失问题。为什么安南多半不会搭理经过层层介绍才认识他的我?因为在这层层介绍过程中,我的可信度不断损耗,直至丧失价值。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求你借两千块,借还是不借?我反正是不借的。


8、故,最重要的是对现有关系的维护,即保持我在联系人圈中的可信度。今天邀请朋友注册一个SNS,明天注册另一个,我怀疑自己在朋友中的可信度,是否能不降反升。

我要社会,也要网络,但不要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的拥趸们,奉“六度分隔”理论为圭臬。每当看到成群结队上访的下层人民,我总是怀疑六度理论的真伪——被土皇帝欺压的平民,要经由几层联系,才能找到那位“朝中贵人”呢?


我相信社会关系是一种网状结构,不过这张网可不是用简单的拓扑理论可以模拟出来的。或许你与安南之间真的只隔着几个人,不过这几个人是否愿意为你传递消息,就很难说了。理由很简单,社会关系网中的人际沟通,并不是双向对等的。


遗憾的是,一群又一群热衷于建立社会网络应用的创业者,似乎对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若无睹。我猜他们中的多数恐怕都是热血青年,而且是那种不谙世事的热血青年,否则怎么会那样轻易地相信网络拓扑能模拟社会关系呢?


人要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关系圈子,不外两种方式:曰转移,曰拓展。现有社会网络应用在用户发展上,也多半不离这两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出现了类似sms.ac那种迹近无赖的“病毒式营销”。我经常会试着使用一些社会网络应用,每次当它们询问我“是否上传通讯簿”或“是否邀请你通讯簿中的联系人加入”时,我总是避之唯恐不及地关闭浏览器窗口。我不是被服务商拿走名单,怕的是名单上的人太容易地接上头。


不,不,我不是那种不肯分享友情的人。我极愿意介绍朋友之间互相认识,不过那应该是在我斟酌整个关系圈状况后的慎重举动。也许,在我认识的人里面,有两位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情敌,我可不想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位知道我和另外一位时有饭局。对于商务人士情况也许会更糟糕——通过自动共享朋友的手法去拓展关系圈,初衷是好的,手段太呆板。


每天都收到社会网络应用站点发来的邀请函。嗯,好像很多人都注册了。没错,我愿意在网络上继续保持我的关系圈,但前提是成本不要太高。我不会为了维护朋友圈子,不停地注册登录各种社会网络站点。既然我可以打电话、发邮件找到他们,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非要登录一个站点然后留言之类。


我在五年之前就认定,互联网本身一定会成为一个独立社会,然后再与传统社会合而为一。这需要时间,和所谓“杀手级应用”的推动。我不认为现存的两大类社会网络应用(“找朋友”和“寻找商务机会”)是“杀手级应用”,它们把社会关系想得太简单了。


真正能让社会关系在网上完整存在的应用,几乎是一种梦想。在做梦之前,或许能出现一种务实的应用,它不急于把圈子都搬上网,而只是一种工具,帮助我维护好它。Plaxo?有点像,但应该更好。

或者AJAX只是一碗隔夜的冷饭

本文不是Web技术科普读物,所以不会解释什么叫做AJAX。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参见Jesse James Garrett的论文A New Approach to Web Applications


有人说AJAX不过是炒冷饭。诚然,HTTPRequest、XML和JavaScript,在以狗记年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老技术。讽刺意味正产生于此——在这个人人标榜创新的时代,为什么总是看到老技术改头换面青春重现?先有RSS,后见AJAX,都是典型的第二春牌新瓶装旧酒,莫非我们已经失去了创造力不成……


我想,冷饭之所以为人所喜爱,自然有其可爱之处。人们之所以先前不喜欢它,多半是时间地点不恰当使然。例如RSS,在信息源集中的年代,根本就是多余的信息流动渠道,只有等到Blog大行其道、读者不耐打开和刷新许多个页面的烦恼时,才陡然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聚合工具。以技术论,0.91、1.0和2.0三个版本,实在并无多少优劣之分,可见RSS从诞生起,自身未有长足进步,令其声名远扬者,时势而已。


AJAX也是如此。在信息不再匮乏、甚至于泛滥时,人们不免想要享受更舒服的阅读和交互方式,如同张天翼先生笔下的大林,发达之后连吃饭都懒得咀嚼,要让人给抬下巴。其实所谓带宽,早已不成问题,C/S之间几个round-trip所耗不过尔尔;只有人追求感官舒服的贪欲是无限的。


人们不愿意忍受浏览器页面刷新,人们喜欢炫和酷的效果,AJAX因而盛行。能让用户体验更上层楼,当然这是好事。不过,由于断开式连接是传统Web界面的先天不足,我们不得不说AJAX顶多是块膏药,膏药能治好天生的残疾吗?把数据一股脑趸到客户端解析,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君岂不闻:货到地头死。


回过头来说,AJAX的借尸还魂毕竟还是应时势而作,绝非一无是处。鸡蛋炒饭要好吃,原料须选用隔夜冷饭;隔不隔夜不要紧,要紧的是在下锅那一刻,唯有那碗冷饭是和鸡蛋相配的。可惜昨天洗米煮饭那位,多半已放弃专利权,不得不任由大家你也炒鸡蛋、我也炒鸡蛋,皆大欢喜去也。


所以,如果你刚好发明一种技术,如果该技术可望在数年之内无人理会,再如果你坚信自己活得足够长,记得一定不要放弃对它的权利,一直等到有人要吃鸡蛋炒饭……

“博客”还是“被博”?这是一个问题

据说某博客中国网要改域名啦,新的域名似乎是叫做bokee。


这个名字怎么看怎么别扭。说它是汉语拼音吧,好像只有“博客鹅”或是“博客饿”的解法,既然在网上写字儿的都起码吃得饱饭,且鹅这种一直被侮蔑为低IQ的动物并不适于尊称,可见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了。


英文,一定是英文!看起来有些面熟……有点儿像Yahoo!,又有点儿像Google,总之是那种双音节的一般词典里找不着的但不妨幻想将来有可能被收入词典的念起来有点儿滑稽的词。可惜发明bokee这个词的仁兄显然对语言/文字不敏感,该仁兄至少犯了两个毛病:


1、这个词尾音是[i:],典型的前舌音,口型扁平,读起来小里小气,离琅琅上口的境界远得很;
2、这个词的后缀,-ee,一般用来指局势双方较被动的一方,例如employer(雇主)/employee(雇员)、tester(主考)/testee(考生)、trainer(驯兽师)/trainee(学员)等等;不知道被称为bokee的,是网站本身呢,还是网站的用户?


我宁肯相信bokee是指人,写“博客”的“博客”(别扭死了)。嗯,如果是这样,那谁又是bokee们的boker呢?“bokee”们倒真该斟酌一下,您到底是在“博客”呢,还是“被博客了一把”。博客还是被博,的确是个问题。


突然想起,blogger.com变成bloggee.com是啥感觉。一乐,再一乐。

TrackBack Spam:一颗老鼠屎真的能坏一锅汤

最近DoNews Blog又时常出现不稳定的状况。Keso告诉我,怀疑是trackback spam在捣乱,因为每次不稳定,随后都会看到一大堆垃圾trackback。

嗯,关于trackback spam,早有听闻、亦已目见,只是从来没觉得它会对系统运行产生什么影响。可巧今天DoNews Blog突然又出问题,用性能查看器一检查,每秒访问数剧增,很多请求不得不排队,请求队列排满后,就不断被弹出、拒绝服务。于是——大家熟悉的黄屏错误就出现了。

清空Cache、清理缓存池、重启IIS、重启服务器都没用,被拒绝的请求数直线上升。这时候,我想起了Keso的怀疑。查询一下数据库,嗬,短短时间内,成百上千条trackback spam出现在眼前。再仔细查看,大概是这么几种:卖伟哥的、开赌场的、以及放高利贷的。嗯,域名五花八门,都围绕pharmercy、gambling、poker、loans打转转。查IP,发现它们来自于不超过4个站点。暂时停止trackback功能后,blog恢复正常。

然后我开始上网搜trackback spam,查询结果满满当当2,450,000项。嗯,整个blog世界,都在为这种垃圾烦恼呢!

有一个名为MT-Blacklist/Comment Spam Clearinghouse的站点,专门研究如何阻止trackback spam。虽然它是针对MT系统的,不过对改造.Text也颇有帮助。我想说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其中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列出了根据内容判断一条trackback是否spam的正则表达式。一看之下,不禁笑出声来。原来,让老外烦恼的那些trackback spam,其中一些也就是让DoNews Blog不正常的那些。

看看URL匹配黑名单——

URLPattern Action
casino Block
penis Block
viagra Block
poker Block
pills Block
hentai Block
zoo Moderate
teen Moderate
incest Block
ambien\b Block
blackjack Block

有趣吧?hentai、zoo、teen和incest似乎在DoNews Blog没有见过,其他词都是老熟人了。黄赌毒,此trackback spam之三要义也。从国外blogger的反馈来看,trackback spam很多来自少数几个网站。Trackback这么好的理念和实现,就这样被无耻地利用了。几颗老鼠屎,确乎是可以坏一锅汤的。最怕有一天,中国人突然学会了利用trackback spam……

DoNews将制作记录片《话说BBS》中文字幕

BBS: The Documentary(姑且译作《话说BBS》)是一套讲述BBS历史的记录片。导演Jason Scott采访了超过200位人物,其中包括:“互联网之父”、TCP/IP协议设计者之一Vinton Cerf,BBS发明者Ward Christensen和Randy Suess(看过《网络媒体教程》的人,应该还记得这两位因为暴风雪不能出门而发明了BBS的仁兄)等等,资料弥足珍贵。整部片子分作8集,通过3张DVD介质发行。


获知该记录片推出后,我联系了Jason,他同意让我组织人员翻译中文字幕。相关信息见这里这里刘韧对此极感兴趣,表示DoNews将出资购买原版DVD,并全力支持翻译工作。


今天DVD送到了。包装很不错(是Jason自己干的,自办发行真可谓甘苦自知),只是还没来得及看片子——想必也是好的罢。随后Jason也发来了英文字幕。这样,我们很快就可以开始翻译了。


翻译计划是这样的:


1、确定人选。目前报名的有好些位朋友,我将给这些朋友发一份sample script,请他们试译,从中遴选适合的人员、分别负责翻译审校、字幕调整、影片制作等工作。
2、分配任务。Jason发给我29个脚本文件,翻译组的朋友负责把它们翻译为简体中文;字幕组的朋友负责根据时间戳调整字幕、并制作繁体中文版本;影片组同事负责把片子和字幕打包。
3、版本分发。我们计划以三种方式分发中文版本:纯字幕、下载、代刻。尽管该片以创作共用协议发行,大家还是应该尊重制片人4年的辛勤劳动,希望有条件的朋友都下单购买原版DVD(才50美元,物超所值)。至于下载和刻录,目前还没有具体想到怎么做。


翻译准备工作即日开始进行,希望整个翻译分发过程在1个月内完成。谢谢DoNews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