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韩氏宗谱序

(磊按:近日访得家谱,谱名《南阳韩氏宗谱》。名之以南阳者,盖追往而溯源也。自有明成公以降十数世,虽只记一姓之本支,我中华世系,传承久远,于此谱亦可管窥,睹之令人神驰。兹录《序》于下。)

且夫家之有谱,无异国之有史。国史纪一朝之治乱、兴衰、人物、事迹,而家谱则记一门之祖德、宗功、本支、源流,继继绳绳,以相传于未艾。抑即以贻后世,子孙触目惊心,由曾元而上溯高远,有以知其所由来,常切水木本源之念,时存敦雍睦族之思;而春露秋霜、冬烝夏禴,于是乎仁孝之心油然而生矣。则谱之攸关,典至巨也。

弥邑东偏,离城五里许,有村名三道桥,有韩氏者,系出大姬。自晋公族武子封韩原,而韩遂氏焉。韩穿、韩厥皆其后也。累朝以来,世族日繁,代有开达。但势殊时异,地角天涯,文物无征,难以悉考。即有明之成公者,同太祖讨陈友谅,靖难鄱阳湖,恩赐状元,授统兵元帅,爵封侯,子孙世袭将军。兹复啧啧人口,及春公者,由山东济南籍。洪武中,随国公沐出镇云南,授指挥使。仕宦日久,子孙遂隶于滇,为滇一世祖。又三世,有昂公者,以成化戊戍进士,授顺天府宛平县,亦誉重当时。递及我朝,讳名伯公者,尤以康熙甲子举人,擢丁卯贵州乡试同考官,后掌成才书院,而滇黔之颂教养者,于兹未堕。是以越至于今,后裔(此处一字不清)隶昆明、居开化、住路南、留弥阳,亦皆子孙繁衍,人文蔚起。其间之采芹食气、掇巍科而膺显秩者,指不胜屈。所谓源远流长、根深实茂,其滇中之望族焉。

余因世乱,避居是村。子壻韩灏执谱而问序于余。余素不能文,又谊不容辞,文亦略,为之叙其始末,以翼将来之览。斯谱者,敦本睦族,时相砥砺于仁人孝子矣耳。是为序。

 

辛未岁进士菊轩愚岳 魏锡龄 沐手撰

老祖宗的事

很小的时候,跟父母回老家(云南弥勒)。父亲一系,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县城边上的一个村庄,整村都是姓韩。我辈分颇高,和许多老年人同辈,甚至有老人家是我的侄辈。人小,也不懂那么多,跟着大人们上山扫墓、下跪烧香,除了一个“累”字,只记得打谷场上旋转的“磨秋”。

后来进了屋里,族中长房拿出家谱给我们观看。厚厚一本,是清朝重修的。翻开来,说第一代祖讳成,朱元璋手下将领,在鄱阳湖之战中,形势紧迫,扮作朱元璋自杀,让陈友谅军误以为对方首脑已死,致酿成后患。这位韩成的后代,不知从何时迁居云南,传到第十九代,就是我这一辈了。

家谱上还有一首四言的歌赋,用来给族中子弟取名排字辈的。先父字辈为“永”,传到我这里,新社会了,没按字辈来,爷爷给我取名为“子非”,被姨婆否定,最后得了个普普通通的“磊”字。“磊”字虽然普通,据说是可以上家谱的,只是自我以下,因为属旁支,就不能再忝列了。

事隔多年,对于族谱文字的记忆,渐渐模糊,只记得这位老祖宗的名字和大略事迹。今天心血来潮,上网搜索了一把,居然典出有据。《明史》卷一百三十三有:“先一日,左副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战没。……韩成子观至都督,别有传。”又有“又程国胜者,徽人。……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国胜与韩成、陈兆先驾舸左右奋击,太祖舟脱。”皇甫录《皇明纪略》有:“ 太祖征陈友谅于鄱阳湖,被围甚迫,介士韩成谓服龙袍冠冕诳贼,投水死,围解。友谅平,上念成忠,赐封高阳郡侯 。”成谥“忠壮”,史称“高阳忠壮侯”。

韩成子名韩观,《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有:

韩观,字彦宾,虹人,高阳忠壮侯成子也。以舍人宿卫,忠谨为太祖所知,授桂林右卫指挥佥事。

洪武十九年讨平柳州、融县诸蛮,累迁广西都指挥使。二十二年平富川蛮,设灵亭千户所。二十五年平宾州上林蛮。二十七年会湖广兵讨全州、灌阳诸瑶,斩千四百余人。明年捕擒宜山诸县蛮,斩其伪王及万户以下二千八百余人。以征南左副将军从都督杨文讨龙州土官赵宗寿,宗寿伏罪。移兵征南丹、奉议及都康、向武、富劳、上林、思恩、都亮诸蛮,先后斩获万余级。

观生长兵间,有勇略。性鸷悍,诛罚无所假。下令如山,人莫敢犯。初,群蛮所在蜂起,剽郡县,杀守吏,势甚炽。将士畏观法,争死斗。观得贼必处以极刑。间纵一二,使归告诸蛮,诸蛮胆落。由是境内得安。

二十九年召还,进都督同知。明年复从杨文讨平吉州及五开叛苗,与顾成讨平水西诸蛮堡,还理左府事。建文元年练兵德州,御燕师无功。成祖即位,委任如故。命往江西练军城守,兼节制广东、福建、湖广三都司。

庐陵民啸聚山泽。帝不欲用兵,遣行人许子谟赍敕招谕,命观临抚之。观至,众皆复业,赐玺书褒劳。命佩征南将军印,镇广西,节制两广官军。帝知观嗜杀,赐玺书戒之曰:“蛮民易叛难服,杀愈多愈不治。卿往镇,务绥怀之,毋专杀戮。”会群蛮复叛,帝遣员外郎李宗辅赍敕招之。观大陈兵示将发状,而遣使与宗辅俱。桂林蛮复业者六千家,惟思恩蛮未附。而庆远、柳、浔诸蛮方杀掠吏民,乃上章请讨。

永乐元年与指挥葛森等击斩理定诸县山贼千一百八十有奇,擒其酋五十余人,斩以徇。还所掠男女于民,而抚辑其逃散者。明年遣都指挥硃辉谕降宜山、忻城诸山寨。荔波瑶震恐,乞为编户。帝属观抚之,八十余洞皆归附。明年,浔、桂、柳三府蛮作乱,已抚复叛,遣硃辉以偏师破之。蛮大惧。会朝廷遣郎中徐子良至,遂来降,归所掠人畜器械。

四年大发兵讨安南,诏观画方略,转粟二十万石饷军。已,复命偕大理卿陈洽选土兵三万会太平,仍令观侦安南贼中动静。寻从大兵发凭祥,抵坡垒关,以所部营关下,伐木治桥梁,给军食。安南平,命措置交阯缘途诸堡,而柳、浔诸蛮乘观出,复叛。

五年,观旋师抵柳州。贼望风遁匿,观请俟秋凉深入,且请济师。帝使使发湖广、广东、贵州三都司兵,又敕新城侯张辅遣都督硃广、方政以征交阯兵协讨。十月,诸军皆集,分道进剿。观自以贵州、两广兵由柳州攻马平、来宾、迁江、宾州、上林、罗城、融县,皆破之。会兵象州,复进武宣、东乡、桂林、贵平、永福。斩首万余级,擒万三千余人,群蛮复定。捷闻,帝嘉劳之。

九年拜征夷副将军,仍佩故印,总兵镇交阯。明年复命转粟给张辅军。辅再出师定交阯,观皆主馈运,不为将,故功不著。

观在广西久,威震南中,蛮人惴惴奉命。继之者,自山云外,皆不能及。十二年九月卒,无子。宣德二年,保定伯梁铭奏求观南京故宅。帝许之。既闻观妻居其中,曰:“观,功臣地,虽殁,岂可夺之?”遂不许。令有司以他宅赐铭。

朱国祯《涌幢小品》称:“韩观,韩成之子。成从明太祖,战死郎康山。观永乐时(1403-1424)镇交趾。前此为两广提督。到任,生员往迎,衣着特殊,观命斩之。侍从曰:生员也。观曰:生员亦强盗。朝延谓能应变立威,嘉之。以杀人太多,御史擬揭发之。乃请御史饮。设人皮坐褥,头、发、眼、耳、鼻皆全。菜上,盘中盛一人头。韩取箸抉其两眼食之,曰:它禽兽眼均不中吃,惟人眼味最美。御史战栗而去,不敢揭发。”

如果朱国祯所写属实,则我们家的第二代祖宗韩观先生,所做所为实在生猛,令人毛骨悚然。

在网上,还查得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南京有一条韩家巷,即是上文保定伯求而不得的韩观故宅所在。又有新闻报道说,在南京郊外韩府山,发现悬棺,专家疑为韩成衣冠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回想起来,韩成、韩观以下,我族历代血脉传承,家谱上均有详录。只是《明史》称韩观无子,存疑。待有日再回家乡,应找到族中长老,借出家谱,抄录一份,对照史书阅读,当有无穷趣味也!

Blog连锁游戏:读书

Tiny点名,不免要回应一下。只是可选太多,只好把“一本”的限定词去掉了……

1、你读了不止一次的书

这样的书有很多,比如《西游记》、《水浒传》、金庸的所有长篇、四书五经、《汉书》、《史记》、《大卫·考坡菲》、Canterbury Tales……其中,读了最多遍的,估计是《诗经》、《西游记》、《水浒传》和《易经》:《诗经》让我学会欣赏诗,《西游记》让我懂得怎样描写人物性格,《水浒传》让我懂得用动词和形容词,《易经》让我树立自己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2、身在沙漠时想读的书

缺乏相关体验。如果缺乏装备、处于比较危险的状态,应该是《沙漠求生指南》;如果是在沙漠绿洲上吃椰枣,看看《荒漠甘泉》啥的,估计不错。

3、让你发笑的书

《好兵帅克》和《闵豪生奇游记》。

4、让你哭的书

《射雕英雄传》里面,郭靖黄蓉躲在牛家村暗室疗伤一段对话,差点哭了。不知道为什么。

5、你希望是自己写的书

没有。我有我的风格,写不出别人的书

6、你希望从未写就的书

“写就”,是指“写完”呢,还是“写了并存在”?后者太多,前者,《水浒传》,招安之后的部分都不爱看。《西游记》也是,希望师徒4人的冒险永远继续。

7、正在读的书

《永玉六记》。老头这辈子不容易,成精了。

8、读来有意味的书

什么叫“有意味”?是有弦外之音,还是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如果是前者,不知道;如果是后者,《通志堂集》和《闲止书堂集抄》。

9、一本改变你一生的书

太多,太多,太多了。生命永远在改变,每一本让我有感触的书,都在改变未来的人生。

上次玩这类游戏,我就让它短路了,这次不例外,短路了事。

入门不简单(《Beginning C# Objects中文版》书评)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常常需要为公司面试程序员。通常,我会首先要求应聘者做两件事:第一,口头说明虚方法、抽象方法、接口之间的异同和使用场景;第二,脱离IDE,手写一个简单的WinForm程序(例如包括布局整齐的两个文本框和三个按钮、点击按钮弹出消息框显示文本框内容),然后在命令行编译运行。第一题是考面向对象中的继承和多态概念,第二题则是考C# GUI类和关于委托等C#独有特性的基础知识,以及编译、调试技巧。很遗憾,有一大半的应聘者会在这两个简单考题面前败下阵来。尤其是第二个考题,甚至难倒了一些写代码有年头的程序员。为什么?因为这些程序员不具备基本的面向对象知识,更加不理解C#的面向对象实现手法。


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中国计算机教育。实际上,在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懂得面向对象开发的程序员也并非随处可见。这也是Beginning C# Objects(及其Java原版本Beginning Java Objects)一书成为畅销书、并在Amazon上获得读者极高评价的原因。作者写道:“我们常常与一些软件开发者会面——在工作场所、在客户办公室、在专业会议上,或在大学校园里——这些开发者都尝试去掌握一门类似C#的OO编程语言,他们参加C#培训、阅读关于C#的书,或是安装和使用像Visual Studio .NET这样的C#集成开发环境(IDE)。然而,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他们缺乏对什么是对象的基础认识,更为严重的是,缺乏利用对象从头开始构建软件应用程序的知识。”


翻开市面上任何一本你能找到的C#入门书,看看第一章讲什么,第一个范例是怎么实现的。闭上眼睛你都能告诉我,第一章多半是讲怎么安装VS.NET,第一个例子多半是拖一个按钮控件到窗体,双击后输入一段调用消息框的代码。我们的技术作者们,就是这样把读者引入歧途的。IDE(集成开发环境)能极大地提升生产力,但开发应用程序所需的高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却非IDE所能代替。的确,任何一个菜鸟也许都能利用可视化组件拼凑出“看起来还不错”的应用程序,但这样的程序却将带来高昂的扩展和维护成本。


面向对象编程,绝非一些可视化组件那么简单,它涉及人类思维(抽象)模式、建模符号体系、面向对象方法学等诸多方面,对开发者有较高的要求。功夫过关的开发者,不止是技术高手,同时也一定会是有深度的思想者。把需求从自然语言翻译为对象模型,再把对象模型翻译为特定语言代码,殊非易事。最基础的,到底什么是对象?如果你曾经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很多启发。例如,现实世界中的一张纸,如何抽象为计算世界中的对象?这个对象将具有那些特性(属性和行为),例如尺寸、颜色、质地、折叠、裁减,卷筒……?综合来看,面向对象的要素是什么?把事物抽象为对象的过程,是做思维体操的过程,也是极富挑战性和乐趣的过程。如果你还还不了解对象和面向对象的概念,或想与作者一起就该话题做更深入的思考,那本书第一部分就是最好的入门手册。


我认识一些优秀的程序员朋友,他们在大学时念的专业是建筑。这些朋友对应用程序架构和/或开发流程,有近乎严苛的要求,因为他们深刻地理解,蓝图、材料、工序……对于建造房屋是多么的重要。对象模型的静态方面(域类、数据结构等)在应用程序中开发相当于建材单元,而动态方面(行为、方法等)则是关于建材之间如何组合的指导书,它们合起来,构成一个应用程序的“蓝图”。越是复杂、大型的应用程序,对蓝图的要求就越高;即便是简单的应用,有蓝图也比较有利于维护、升级和扩展。给你一份需求说明书,你将如何分析它、并且组织出正确的对象模型(蓝图)?如果你对此信心不足,建议好好阅读本书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涉及的范例,在有经验的开发者眼中看来,似乎过于简单。其实不然。整个开发过程当中,没有使用IDE拖放过任何一个控件,或在IDE中编译调试。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让读者可以掌握.NET Framework和C#本身的特性,而不会被IDE的花哨界面所迷惑、急于求成;二、帮助读者学会用正确的手法和模式(如公认的MVC模式)开发程序。例如委托(delegation),这是.NET Framework中一种特别的语言元素,也不易理解。如果你只懂得往窗体放一个按钮,双击该按钮,输入一行代码,那么你永远不会明白,这个过程体现了利用委托实现事件处理的巧妙手法。但是,如果让你脱离IDE编写事件处理方法,你就很快能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也知道怎么用于实践。IDE能提升生产力,不过它却不能凭空创造生产力,本源的生产力还是来自开发者的知识与技能。


面向对象编程已经流行多年,然而还是有无数的入门者在入门阶段就走错路子,抱着错误的观念、用错误的方式开发着意大利面般一团乱麻的程序。入门不简单,对于初学者如此,对于有经验的开发者,更该回头检讨自己在面向对象编程领域的经验是否根本就是错误或细枝末节的经验。本书作者开发和培训经验丰富(一位是NASA开发工程师,一位是大学教师和对象技术专家),理解面向对象程序员可能进入的误区和面对的挑战,他们知识与经验的总结,形成了这么一本用心良苦、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C#面向对象开发指南。每一位C#开发者,无论有经验还是没经验,都该读读这本书。入门不简单,你真的入对门了吗?


(本书将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06年5月出版)

枕读札记

史家须有知、识、见三能。能知者,知其然;能识者,识其所以然;能见者,见其得失。钱穆先生三者皆备,兼具辩才。近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兹录“前言”如下:


此次呈贵会邀约讲演,讲题大体规定是讲中国历代的政治得失。但中国传统政治,历代间,也极多变迁,若笼统讲,恐不着边际。若历代分别讲,又为时间所限。兹仅举要分为五次:一讲汉代,二讲唐代,以后继续讲宋、明、清。一次讲一个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只讲此五个朝代,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这一番讲演,则只想多讲制度,少讲人事。但要讲制度甚不易。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而且亦是明日黄花,也不必讲。第二,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第三,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如此讲制度,才能把握得各项制度之真相,否则仍只是一条条的具文,决不是能在历史上有真实影响的制度。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有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这些,在当时也未必尽为人所知,一到后世,则更少人知道。但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第五,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避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我将称之曰历史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我上述的历史意见,单就中国历史论,如今所传历代名臣奏议之类,便是一项极该重视的材料。那些人,在历史上,在他当时,所以得称为名臣,而他们那些奏议,所以得流传下,仍为此后较长时期所保留,所诵览,正因为他们的话,在当时,便认为是可以代表他们当时的时代意见的。只有在当时成为时代意见的,所以到后来,才能成为历史意见。我们此刻重视这些历史意见,其意正如我们之重视我们自己的时代意见般。这两者间,该有精义相通,并不即是一种矛盾与冲突。第六,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正因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我们讲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像我们当前学术界风尚,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中国的一切都要不得,那只是意气,还说不上意见,又哪能真切认识到自己以往历代制度之真实意义与真实效用呢?第七,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


我们单就上举七端,便见要讲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其事甚不易。我们再退一步,但就制度言,也该先定一范围。我此刻首先想讲政府的组织:换句话说,是讲政府职权的分配。即就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来看中国历史上政府职权分配之演变,我们便可借此认识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及其内在之根本意向。第二范围想讲考试和选举。照理应该先讲此一项,让我们先知道中国历来政治上规定着哪种人才可参加政府,由是再讲这个政府之怎样组织,及其职权之怎样分配,就更容易明了其内在之意义。因为一国的政权,究竟该交付与哪些人,这是第一义。至于政府内部各项职权之究应如何分配,这已属第二义,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至于政府内部职权之怎样分配,这是政府的组织法,却并非产生政府的根本大法。因此照理言,第二范围更重于第一范围。但我下面所讲,因求简捷易明,故而将此两个项目之先后倒转了。第三个范围则讲政府的赋税制度,这是政府关于财政经济如何处理的制度。这一范围也可看得它很重要。中国以前专讲制度沿革的第一部书,唐代杜佑的《通典》,最先一门是食货,即是上述的第三范围。次讲选举,即上述第二范围。再讲职官,便是上述第一范围。现在为方便讲述起见,先职官,次考试,再次食货。而第三范围又只讲关于田赋的一项。第四范围我想讲国防与兵役制度。养育此政府的是经济,保卫此政府的是武力。这一范围也极重要。其他如学校制度教育制度等,本也很重要,但我想单从此四个范围,来指陈历代政治制度的沿革,纯从历史事实上来比较它的好坏,根据当时人的意见来说明它的得失。在此四范围以外的,则暂不涉及了。

片语书评:《骑兵军》

“用诗的语言,描写血与火。”

《做文抄公也要有风度》后记

昨天晚上有感某些人写文章生吞活剥别人的文字,在Blog上写了一篇《做文抄公也要有风度》。今天从广州回到北京,开机上网收邮件,第一封就是系统给我发的回复通知信。大凡在网上写点东西的人,对回复多少有些期待,我自然也不免俗,看到有回复,实话说心中还是窃喜的。不料看到回复后,感觉却是中了一支冷箭。


回复照录如下:



回复:做文抄公也要有风度 悟空 12/4/2005 10:38:00 AM
诚然,被别人盗用是不爽的。可是,从您的博客来看,你的中文运用能力,和对英文的理解能力水平还是处在一个误人子弟的水平,如此的强烈的反应不免让我怀疑您就好像是过了妙龄期的黄脸婆,过度盼望着被每人性骚扰,以达到提高身价的目的,却不可避免的患上了·被强奸幻想症·。

也许潜心钻研点学问,少出点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而写的东西,比在这里抱怨别人要对自己和社会有意义的多。以我的经历看来,对着社会最有危害的人不是那些一无所知的文盲,而是那些一知半解而自以为是的人。


我从来没有自诩中文或英文大师,写点文章自娱,想必还不至于“误人子弟”。或者这位可敬的读者,认为自己属于“被误”那方,阿弥陀佛,请您稍移芳驾、法眼往别处照,以免自误。再者,即便我的文章错漏百出,也罪不至于别人随意生吞活剥——如果著名刊物的著名作者,连对烂文章都要实行“拿来主义”,简直就是该著名刊物的著名悲哀。


回过头来说,虽然我不是中文或英文大师,普通的作文技术和逻辑常识还是有的。这位读者的回复,不但逻辑混乱,而且连最基本的中文词法句法,都有点不堪入目。回复第一段中那个超级长句,就是集逻辑混乱和用法错误之大成的杰作。连引号都不会用,实在把海外华人/华侨的脸丢得够呛。


所以我必须对这篇回复第二段提出的论点表示同意。以我们的经验看来,“对着(错字照录)社会最有危害的人不是那些一无所知的文盲,而是那些一知半解而自以为是的人。”

做文抄公也要有风度

俗语有云“天下文章一大抄”,古人亦有诗云“寻章摘句老雕虫,朗月当空拉月弓”,可见做文抄公一事古今中外皆有之,“集句”甚至还是文学中一种特别有趣的做诗法——盖越能集句成篇,越显得你熟读诗书也。


然而做文抄公也要做得有风度。最近某三联生活周刊中一篇文章的作者就做得很不地道。该周刊2005年第42期(2005年11月14日)题为《博客的人间指南》(P30)、署名苗炜的文章,大段引用我的一篇译文,且生吞活剥,把原文和译文中一些相当有价值的描述砍掉了。原文写到“八条原则”,该文略掉了“导言”和第4、5、6条。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原文第五条如下:


5. Do not steal.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is not permission to rip someone off. If you take an idea or a link, make sure you credit it to the appropriate person. If you borrow an image, make sure the attribution is present and correct. If you steal someone’s design, at least have the decency to change the colors. Do not steal a design and then ask for a link. That’s like stealing someone’s watch and then asking them if they know how to change the battery.


(译文:5. 别剽窃。Creative Commons授权不允许把别人生吞活剥。从别人的blog获得灵感,就要标明灵感的来源。如果借用一幅图片,确定链接信息正确。就算要盗用他人的设计,至少也请保留一点点“换颜色”的正派风范。千万别盗用设计,跟着又去要求交换链接。这就像偷了人家的表,然后问人家怎么换电池一样。)


更为可笑的是,该文声称“《纽约日报》曾发表一篇类似Blog使用指南的文章……”云云,须知此文并非来自纽约日报,来源在Gothamist,一个base在纽约的电子公告板系统(BBS)。


我曾写过,三联正在堕落。原来指其图书而言,现在看来,连杂志似乎也可划入堕落之列了。

余华没赶尽杀绝

看了《兄弟》的上半部,还好暂时只有上半部,算是没赶尽杀绝。余华是个残酷的家伙。


想起两首歌,都是《麦兜菠萝油王子》OST里面的——


 


教我如何去小便

作词:谢立文

爸爸带我去食叉饭食卤味 爸爸带我去”席爹席猪头肉” * (潮洲话)
爸爸带我去食次饭 然后带我去食牛治 仲叫了两个蛋挞

爸爸带我过大海食葡萄国鸡 爸爸带我远赴香禺食乳鸽
爸爸与我看着海浪 与我一起对浪小便 爸爸突然对我话

佢话唔系要系甘
不过就 不过就
不过就会总系甘
个D野 过去就
经已没有个家野
经已没法不分开
你以后全部靠自己
一个人小便

爸爸带我去食拉面食咖喱 爸爸带我去食叉濑食炖奶
爸爸带我去小便 然仲教我要怎样小便 如何靠自己拉链

佢话唔愿变成甘
不过就 不过就
不过就会总系甘
个D野 过去就
经已没有个家野喇
所以没法不离开
以后全部靠自己
一个人小便

爸爸带我去带我去食叉饭食卤味 爸爸带我去 “席爹席猪头肉”
爸爸带我去小便 仲教我要怎样小便 如何咪滴湿笪地

爸爸带我去小便 仲教我要怎样小便 如何咪滴湿笪地


 


悠悠的风


风 悠悠的风 悠然在这一刻晚空
遥遥远山 静静远海 淡淡新月已渐上
风 悠悠的风 悠然在这一刻晚空
遥遥晚舟 寂寂晚钟 默默灯火已渐上

豆腐青菜 咸鱼瘦肉 预备筷子 预备煲汤 阵阵米香
预备你喜欢的捻手菜

风 悠悠的风 悠然在这一刻晚空
遥遥远山 静静远海 默默看星星闪闪烁

预备洗菜 预备切肉 豆豉爆鸡 豆腐煮鱼 腊肉芥兰
味味你喜欢的捻手菜

烟 阵阵炊烟 悠然在这一刻晚天
徐徐晚风 默默晚钟 静待你返屋企晚饭
静待你返屋企晚饭


 


“以后全部靠自己,一个人小便”,“静待你返屋企晚饭”,和《兄弟》一样的残酷。

读书偶记

今天读到一本叫做《人体使用说明书》的健康类图书,里面一段话很有意思——


“我国在汉朝时曾经处决一个名为王孙庆的叛党头目,将其进行活体解剖,然后将细竹片放入血脉中,观察其流动。结果发现人体的血脉(血管)和医典中的经络不相吻合。这次的实体解剖,就经络学来说是一次失败的实验。因此,在中国的医学领域中,从此就放弃了解剖人体,解剖学在中国成为验尸官所必需了解的知识,而不是医生所必需学习的功课。”


颇有触动,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