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言(一,可能没有二)

Keso认为,在我眼里,一切皆语言,至少是一切信息载体皆语言。就为这句话,我也是要引他为知己的。


或者我还想更进一步地提出,一切不止是语言,而是各种各样语言所代表的宇宙间唯一的所谓“道”——这可不是玄学,不过留到以后再谈吧。这里我只想聊一下语言,真正的语言,即人类创造并赖以交流的那种信息载体。慢,慢,“语言”这个题目本身已经够大了,大到需要有许多种科学学科去研究它。我们不妨再集中一下话题:1)普通话与方言  2)世界语。


方言与普通话


如果神话是可靠的,那么,人类在神话时代都是说同一种语言。天上的神因为害怕巴别塔戳破云端,令人们说不同的语言,使他们不能交流和协作,造塔之举随着方言产生而被荒废。


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说同一种语言,是共同进行同一项事业的必要保证。所以,它常为许多语言工作者引为论据,试图证明普通话是多么的重要。当然让人们能够沟通,说同一种话是重要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普通话必须征服方言的理由。


普通话实际上是一种人工语言,并非自然产生。没有谁的母语是普通话。能说标准普通话的人在整个中国社会中,是极少数。北京人不要上火,事实确乎如此。最接近普通话的不是北京方言,而是东北某地方言。另一个证据是,一半以上的北京人会将“伪劣”的“劣”字发作“lue”音(正确的读音是lie);也有部分北京人,会将“新闻”的“闻”字发作“ven”音(正确的读音是wen,汉语普通话方案中v只用于外来语)。从“说该语言者人数不能涵盖全国范围”这个意义上说,普通话也是一种方言,而且是一种没有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的方言。它之所以能通行全国,实在是因为政策推行的关系。


考之古代,早在汉时即有“雅言”一说。雅言者,汉代普通话也。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接近当时的中原一带方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古今一也。英国也以伦敦南部音为“标准英语”。普通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但始终要认识到,普通话是一种没有群众基础的东西。它是为了各地操不同方言的人互相沟通而存在,所以自身不能带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域、人文特色。每每听到电视台支持人满口北方方言中的词儿,我就犯嘀咕:“普通话考试怎么过的。”后来我参加了一次普通话考试就明白他们怎么过的了——盖考官均北方人也,北方人说北方话,理所当然认为自己说的就是标准普通话,其实多半不然。只要你的发音出现任何与拼音方案和词典规定的习惯性不同之处,或是出现任何词典中未收录的词,你的普通话就是不标准的。北方人在嘲笑南方人不会发翘舌音(对,是翘舌音,“卷舌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的翘舌音已经太过。


我常常奉劝朋友,看香港电影一定要听广东白话(不标准的说法叫做“粤语”,殊不知粤地有广州、潮汕、客家、雷州等多种方言)音轨,惜乎响应者寥寥。不受劝的人说,这会影响他们的理解。我反问:何以欣赏英语片、法语片时,足下还非原声带字幕版不看呢?答者王顾左右而言他。方言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某些时候甚至应当当作另外一种语言来看待,特别是当方言本身承载了丰富的信息量时(如电影)更是如此。


举周星驰的电影为例,能听懂广东白话的人,一般都会弃所谓“国语版”(“国语”,又是一个不标准的词)而不顾,直奔白话版本。这不是广东沙文主义,我这个非广东人,一样对白话版有特殊爱好。原因很简单,翻译后的版本,已经将原版对白所承载的信息量丢失泰半,还有什么可看的——除非是默片。白话中本地化极强的词语,一经翻译就光华全失,此处不再举例。退一万零一步说,即便白话和普通话能字字对应,它们在音韵上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白话有9调(一说6调),普通话只有4调;白话有入声,普通话无入声……这些语音上的不同,也造成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丢失。


翻译过程中,也会造成信息增加的问题。以一句星爷台词为例:一众“粉丝”奉为经典的“我走先”,文本本身实际上在原语里毫无可笑之处,因为每一个白话方言区的人,都是这样说话。台湾人别具匠心保留非“国语标准”的用法,反而制造了新的笑料。一减一增,登时我们就明白了,原来广东人和其他地方人,看的不是同一个周星驰。方言鲜活、地方性强、表现力十足,带着鄙视的态度去看待,又怎么能理解和欣赏它呢?


话扯远了。到底普通话推广后,地方话还有没有必要存在?问问奇志、大兵,问问赵本山,问问黄俊英,问问周星驰,问问李伯清。不,他们都不用问,问问广大人民群众就可以了。


世界语


自然语言是自然产生的语言,人工语言是人为创造的语言。普通话只能说是一种半人工语言,因为它毕竟是本于汉语中的北方方言。


最为人们所知的人工语言,是世界语。这玩意当年在中国流行,完全要拜左倾文艺家的所赐。相信世界大同的文艺家们,以为统一语言是统一思想的基础,所以大力推行世界语。然而人民群众似乎并不买帐,搞这个的人可真不能算多。在世界范围内,世界语也是一种失败的人工语言。


世界语的失败,原因在于:


1)它是一种生造的语言,没有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没有人的母语是世界语”。
2)它是一种规范的语言,从单词发音规则到语法,都太规范,缺乏灵活性和缺憾美。
3)它是一种缺乏表现力的语言,没有办法容纳民族文化中鲜活的东西。不信?你用世界语翻译“这人特面”来听听;或者,文一些,“童山濯濯”。
4)它是一种忽视其他文化的语言,从发音、书写、词法到句法,都是印欧语系那一套。语言之间孰优孰劣并不必太在意,但完全没有顾及汉藏和其他语系的习惯,就把潜在用户给砍杀了一大半啦。


世界语,如果不绝迹,将来也必落到拉丁文的境地:用于科学定义和描述。盖科学道理是无需形容、万国皆同的东西,正和世界语的规范性和定义性相符合。


以上并非语言学论文,偶有所感,信笔由缰而已,看官一笑可也。

网站沉没

1、互联网2.0,并不止是“编辑方式改变”这么简单。


2、网络媒体的特性在于信息易于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未来网络媒体特性还要加一条:大量冗余。这不光是前三条的附属品,它符合基于P2P的分布式知识网络的存储传播特性。


3、基于P2P的知识网络,将对内容型网站实施沉重打击。无论原创式、拷贝式、精编式的内容站点,都会受其影响。


4、Blog是“去中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并非终极形式。从技术的角度来看,Blog内容本身将来可能也是分布式存储的。怎么删除?不知道,我只是提出一个预想。或者,到那时,就不用Blog了。


5、每台电脑(或其他设备)上将有一个P2P终端。这个终端是分布式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它是搜索引擎、是浏览器、是IM、是SNS,或者也是其他一些应用。由所有节点加起来的整个分布式网络负责信息的存储和传递。


6、信息将通过“漂流瓶”的模式传播。一种是主动式,一种是反馈式。主动式的例子:发表一篇文章、一条新闻;反馈式的例子:问一个问题。


7、你的P2P节点将“主动抓住”流经本节点的、你可能关心的内容,例如,你朋友Blog的一篇新文章。通过新用户节点的信息量最大,因为它没有经过筛选。用得越久,阅读兴趣习惯就越被体现到过滤机制当中。如果你接受了一条信息,那么也有义务向其他节点传递这条信息。


8、你的问题(或搜索请求)将被发送到其他节点,并得到反馈。反馈可能是人工的,也有可能是机器之间的握手。


9、你可以发表一条信息(新闻?Blog?一段视频?一张相片?),该信息会在本节点存储,并向其他节点发送,当它被某个其他节点“抓住”时,也就在该节点上创建了一个冗余备份,该节点成为信息提供者。


10、信息传递也许是多播的,但绝对不是广播的。简单的例子:源节点只随机向m个节点发送信息,这3个节点又分别向n个节点发送信息;为了保证请求不以几何级数扩张,在各个层级上,一些信息请求将依据某种规则“自动死亡”。信息回馈是直通的,即直接反馈给源头。


11、基于P2P的分布式知识网络形成之日,就是内容型站点的沉没之时。去中心化的结果,就是自我中心化。你的P2P节点背后,是整个知识网络的存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习惯和方式去组织内容,供自己阅读或是编辑后再传递出去。


12、信用、评价和身份认证机制在该网络中至关重要。信用度高的用户,在网络中享有更高的权限。权限可能包括多播数量、在其他节点提取信息时的优先权等。

崔健给了我一点颜色

六年以前,他失去一种叫做力量的东西。无能也许是一种力量,不过不属于崔健。


道学家批评崔健精英化,不再草根也不再摇滚。谁说草根就必须摇滚呢?或者,谁说摇滚就必须草根呢?又或者,谁说摇滚就必须摇滚呢?在音乐问题上,讲群众基础,过时了吧。


失去听众是表象,失去力量才可怕。


听《给你一点颜色》,看到力量回来了。崔健给了我一点颜色看,这种颜色,叫做黑白。

南人·北地·片语(八)

 


二十岁以前尚兵法,三十岁以前尚权谋,于今唯尚利而已矣。


 

南人·北地·片语(七)

和沸水在杯中相遇,我们不过是一杯杯速溶咖啡。

南人·北地·片语(六)

短片——


戴礼帽的他坚忍不拔地跟着她,一边吹长号、一边用长号戳她的头。这样荒谬着,直至她习惯了他。


有一天,在她向精神科医生倾诉时,长号戳向医生。医生落荒而逃,男子紧追不舍,女子泪流满面。


我们就是这样被生活戳着呀!

南人·北地·片语(五)

“……(火鸡肉)在没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是它美味的颠峰。以后不过是开始吃就继续吃下去而已了。”


——《麦兜故事》

还是无题

只能在下午闲坐
清晨已经错过
夜晚托付给失眠


红酒来自异国
冰咖餐后上
看见马铃声响
摩卡是普洱的味道


云之南
一路茶香
苦涩与甘甜
马帮渐渐走远


家乡渐渐走远
乡愁渐消散
人渐消瘦
人渐远


只能闲坐在下午
听红灯与车对歌

南人·北地·片语(四)

“问题在于,你没有站在一个SB的立场看问题。”


——同乡拍的DV

南人·北地·片语(三)

站在三十岁的边上,向后看,向前看。


多少人都这样看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