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7个创新秘诀》(The Creative Programmer)译者序

创造力早已是重要的科学课题。它不是巫术,也不是成功学,更加不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天赋才能。几十年以来的研究表明,创造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同时也与时间、空间及人的因素紧密相关。

每天通过写代码改变世界的程序员群体是最需要创造力的群体。可惜的是,过去许多年以来,教育界和产业界都致力于培养程序员的编程技能(包括工程技能)。对软技能的重视虽然已有体现,但将“创造力”作为独立话题和各种软硬技能的汇总点来讲述,还不多见。在这样的背景下,《程序员的7个创新秘诀》就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这本书基于作者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围绕创造力七大主题(技术知识、制约条件、批判性思维、好奇心、创造性心境、沟通和创新技巧)展开阐述,点出有效获得和发展创造力的关键路径与方法。由于作者的研究对象是程序员群体,本书的主题不可避免地归结到程序员身上。然而,这七大主题可以说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独对程序员有效。原书标题The Creative Programmer可以说稍微有点谦虚了。

作者曾从事软件开发十一年,出于探究程序员创造力的目的,重返学术界,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他还是专业面包师,甚至出版过面包烘焙方面著作。可以说,他完全贯彻了本书中提到的“多面手”原则。正因为其兴趣广泛、经历丰富,本书也显得与坊间其他类似主题图书不太一样。最突出的特点是,这本书用生动案例佐证论点,同时也借助扎实的文献资料引用避免了类比式思维谬误。可以说,底子是科学研究成果,面子是具象的案例呈现,而文学性色彩极强的遣词造句又给它点缀了引人注目的饰品。

作为这本书中文版当然的第一位读者,我也从中受益良多。或者说,我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遇到许多能印证自己工作中“做对了的”那些事的确“做对了”的理论依据,当然有相当部分内容也印证了我做错的部分。过去二十五年中,我做过大学外语教育、导游、翻译、写作、编程、图书和杂志编辑、社区运营、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从青年到中年,一直“斜杠”,呼应本书第6章中的相关内容。多种方面的兴趣和经历,令我能够在较为轻松地走出舒适圈的同时,充分利用跨领域知识积累,积淀出自己的一套“系统”(第2章)和世界观。

具体到技术图书翻译,语言方面背景无疑是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要求,多年从业经验和IT专业知识也让我能够避免犯一些望文生义的低级错误。这正是本书第2章讨论的内容:技术知识。我愿意将这个概念延展到“与从事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

翻译,如果不够格被称为“创新”的话,起码也是一种创造。创新也好创造也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制约条件(第4章)。中文和英文词汇、语法各异,和文化差异一起,构成了绕不开的固有约束。假使有人认为这给翻译者的舞步戴上了脚镣,我想再加上一条锁链:在译文中,完整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追求更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之更符合中文习惯。例如,用多个短句拆解原文从句结构,使用恰当的量词等等(这一点常常被很多译者忽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这种自我设限意味着不得不创新,从而得到更多创造力。

现今的译者们有许多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可用。我自己就常常使用DeepL、百度翻译、腾讯翻译,以及AI工具Claude 2和ChatGPT。在使用这些工具时,尤其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第5章)。例如这句:

原文:I did not perform less well due to time pressure.

腾讯翻译:我并没有因为时间压力而表现得不好。

DeepL:由于时间紧迫,我的表现并不理想。

Claude 2: 我并不是因为时间压力表现不佳。

显然,只有Claude 2 “理解”对了原文意思。但三者都不算正确、准确和合理的中文表达。经过考察和评判翻译工具给出的结果,最终译文是:我未曾因为时间紧迫而表现不佳。

第7章谈到的“中断”问题,在我的翻译工作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翻译这本书时,我使用两个屏幕,左边屏幕放置原文,右边放置文本编辑软件。我尝试了三种工作流:1)边看原文,边人工翻译成中文;2)逐段用自动翻译工具输出译文,拷贝到编辑软件中,人工修订润色;3)分章将每一段都先自动输出译文,拷贝到编辑软件中原文段落下方,再从章首开始逐段修订润色。猜猜看,哪种工作流效率最高?

答案是第三种。第三种工作流能够最大限度排除中断(视线在两个屏幕间切换,以及输入自动翻译软件-拷贝和粘贴译文的机械化过程)。当我可以集中精力,视野范围集中在“原文-译文”两个紧密连接的段落时,深度工作状态就自然出现了。

传统意义上的“译者”实际已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译文质量可以不做要求。自动翻译工具的最大作用是省去译文初稿输入,充其量只能算是对原文的大致理解,几乎等同于我在扫读原文时的思维过程,再加上粗略翻译。逐段对照原文处理译文,实际上等于精读原文+精修译文,而精修往往才是体现译者能力、风格和认真程度的环节。对我来说,“这位一定是集邮爱好者”与“这一定是位集邮爱好者”在语感上非常不同。如果读者有兴趣,不妨用自动翻译工具处理本书原文,看看输出结果与我的译文之间差别有多大。

第6章阐述了好奇心的重要性。对我来说,在繁忙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做一些翻译工作,几乎完全出于好奇心驱使。翻译一本书,就真正精读了一本书,也理解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而且,书中提到的外部资料,也常常是我进一步拓展知识边界的索引。就这一点而言,我愿意继续为中文读者翻译和推荐好书,希望读者和我一样,从这些书中得到新知。

韩磊

2023年8月21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