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黑客在敲门——评《黑客与画家》

(发表于《麻省理工科技创业》2011年6月刊)

“黑客(hacker)”一词已被误解特指为专门攻击别人网络以获私利的坏家伙,虽然这些人的准确指称应当是“骇客(cracker)”。在如此语境下,一本名为“黑客与画家”的书显得有些怪异。即便回归“黑客”的本来含义——专家级程序员,书名似乎也纯属哗众取宠:计算机高手和画匠,难道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吗?

然而软件开发确乎是一种近乎于(如果不是的话)艺术的工作。软件常被冠以“工程”之名,但所有将软件工程化的努力都归于失败。编写代码,始终是一件极度依赖于开发者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手艺活。“人”的因素,在整个软件生产和维护过程中,实在占有最显要的地位。搞掂了参与软件生产的人,就搞掂了软件,反之亦成立。

非技术出身的科技公司老板,经常发现自己站在技术人员的对立面。程序员好像永远在拖延时间,总在以种种理由反对商业决策。桔子酒店CEO吴海在微博上回复我说,“到elong和携程工作悟出的道理是:干计算机的老骗业务部门和老板,一骗一个准。”又说,“我是学计算出身的,一般骗不了我。携程梁建章是干计算机出身的,也骗不了他。在elong的时候我刚去的时候有人也张嘴说要20个人天干某事,我大怒曰把表结构给我,我15分钟搞定。”而以黑客自诩的技术人员,也会将非技术出身的经理视为IT漫画《呆伯特》中梳着双尖发的邪恶老板——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靠拍脑袋做决策,整日怒吼着:进度,进度,进度。Paul Graham说,“我偶尔会读到一些文章,讲述如何管理程序员。说实话,其实只要两篇文章就够了。一篇是如果你本人就是程序员,应该如何去管理其他程序员;另一篇则是你本人不是程序员的情况。后一篇文章也许可以浓缩为两个字:放弃。”

哦,我不是在挑拨你和你的CTO的良好合作关系。重点在于,如果你们之间互相不了解对方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合作就未必像表面看起来那样融洽。非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不能以“我不懂”为理由来拒绝与技术部门深入交流,这么做的唯一结果就是所谓“被骗”。通畅交流的前提是你必须理解技术人员的思维。而在技术人员这一方,则既应当具备正确的软件开发思维,也应当具备有关业务、产品和经营的思维。

要了解技术人员(黑客)的思维,《黑客与画家》是合适的读物。作者Paul Graham在技术和创业两个领域都树立了他的地位:他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万维网的软件应用并成功将公司销售给Yahoo!;他创立的Y Combinator基金开创出“小额、大量、早期、深入”的投资模式,自2005年起,投资300多家创业公司,其中不乏Bump这样的新型移动互联网应用。《黑客与画家》 源自Paul Graham在个人网站(http://www.paulgraham.com)上张贴的文章,围绕黑客的成长、工作、工具和方法等话题展开阐述。

计算机、甚至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在这个时代,掌握计算和网络力量的人,是最强有力的。正如Paul Graham在前言中写到的,“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正在成为计算机。打字机被计算机取代了,电话也变成了计算机,照相机亦是如此。很快,电视机也将变成计算机。当今小轿车所具备的计算能力比1970年占满一间屋子的大型计算机还要强。信件、百科全书、报纸,甚至本地的小店,都正在被互联网取代。所以,如果你想理解我们目前的世界以及它的未来动向,那么多了解一些黑客的想法会对你有帮助。”

可惜如果只是阅读这区区十数篇文章,并不能真正深入全面地介绍黑客的想法。而且,由于这些文章并非在一个预设的写作体系下完成,而是从网站文章中选取,定义为 Paul Graham关于黑客的文集更为恰当。文集的意思是,内容延展面较广,系统性不足。就单篇文章而言,Paul Graham的大作足够有深度,有些篇什甚至深入到太过琐碎。金句如此之多,每个读者都有可能在其中找到为自己观点背书的辞句。当你为某个句子拍案叫好时,也许只是选择性地过滤了其他部分。

Paul Graham被誉为“创业教父”,但他绝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家伙,《黑客与画家》也并非如宗教经典般充斥不可违背的规条。Paul Graham告诉你他看到的黑客是什么样子,在他心目中“好的”黑客应该是什么样子。作为读者,更实际的做法是观察周边那些搞技术的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是这样,并帮助他们(或者帮助你自己)成为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

听,黑客在敲门——评《黑客与画家》》有1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