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山西好地方(Sorry,还是暂时只有“上”)

国庆期间,去了一趟山西。早前去过五台山,晋省其他地方却是无缘到访。我对旅游不太感冒,特别是去人多的地方。本来打算找人搭伴,到坝上或是额纳济,遍寻同伴不得,偏巧又看到有去太原的便宜机票,便临时改了目的地,跟大批红帽子扎堆去也。

飞机降落在武宿机场,不过早上8点半。嘴里还余着机上早餐——烧饼——的味道,坐上机场中巴,赶往火车站买票去介休。太原的机场巴士,可以随时下客,只要有乘客要求,司机就瞅空靠边停车开门。这样走走停停,也没花多少时间,就到了火车站。

火车站人不算多,可惜去介休的车次,我们全都错过了。按照网上攻略指引,赶紧打车到建南汽车站。也许是当日不利出行,到介休的公共汽车,全部满座,无奈只好出站。考虑到去介休已经不可能,边走边琢磨去平遥的可能性。建南车站门口,有许多的士拉客,这一点,和国内其他车站没什么区别。一位中年人缠上我们,强烈要求包他的车去平遥,200大元。恰好有另外两个人也要去平遥,商讨之下,决定拼车。

从太原到平遥的路程,大约耗费一个半小时。路边是高粱地、玉米地,还间隔种有葱。十月天气,玉米已经收割,地里是大片近于枯干的玉米杆和长长垂下的叶子。高粱穗子直直竖起,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同样怡然自得的农夫,赶着载满玉米杆的马车,不紧不慢地走。这景象令我想起故乡,这时节,地里应该只剩下玉米桩子了吧?

一路无话。我们让司机把车停到火车站,然后进站买了第二天晚上8点半去大同的票。如之前所料,在平遥这样的小站,是没有卧铺票卖的;不但没有卧铺,连坐票都没有。看来,得抱定站到大同的决心了。

古城离火车站不远,走路的话,10分钟就到西门。平遥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十分好。无论是街道还是道边店铺,都和中国其他县城没有任何区别——除了外面那圈城墙之外。背着大包,我们边走边寻找旅馆。从西门走到东门,路上经过繁华的“明清街”,最后在“县衙”附近,找到一间看上去还可以的旅馆。土炕标间,220元一天。考虑到国庆假期普遍提价,这样的价钱,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在找旅馆的过程中,我们错过了一处相当不错的所在,后文再述。

平遥民居

住下后,背上相机出门。和大多数游客一样,在县衙旁边,我们买了120的套票。实际上,这种套票并不划算,因为你需要花数天时间,才能遍览上面所有的景点。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古代”景点,颇有翻新的嫌疑。整个下午的游览,并不令人兴奋,反之还有一些失望。

平遥县衙灯笼
县衙的灯笼

从明清街一直向西,走到西门后,已是下午5点多,我们决定返回。在拒绝了多个电三轮的拉客后,一位蹬人力三轮的老头,引起我的兴趣。别人都叫唤“十九个景点一个不拉”,他说的却是:带你们去别人不去的地方。我们有一半目的,是为了摄影来的,能去别人不去的地方,照的片子,也会与众不同。问了一下价钱,说两个人10块钱。和同伴对视一眼后,我们上了老头的三轮。这三轮有年头了,坐上去嘎吱作响。老头蹬着三轮,说:“我看你们背相机,才招呼呢。我是土生土长,喜欢平遥,喜欢带人去看最好的东西。”这番话很有意思,让人急于知道,平遥“最好的”是什么。

三轮
我们搭乘的人力三轮车

三轮车在迷宫一样的胡同里东拐西转,转到一户普通人家门口。我们随老头进去,立刻感受到强烈的震撼——院内建筑上的木雕、砖雕,精美之极,是明清街上任何一个景点所没有的。在这样的宅院内,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按快门,虽然知道在如此兴奋的情绪下,多数片子都会是技术上失败的。

学习
民居内学习的小姑娘

老头又带我们去了一处民居。特别的是,它恰好没什么特别。土铺的院落,玉米杆,甚至养了几只羊……典型的农家场景,在平遥这个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美誉的古城当中,扎眼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历史、现实、传承、生活的交汇。古城,绝不只是明清街上生意红火的商铺和修葺一新的景点,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在每所残破的建筑、在每个安静的院落,古城悄然存在。

补上的楼梯扶手雕塑

交谈中,获知老头姓冀,今年51岁。既然人家姓冀,自然该喊声冀大爷。冀大爷乐观风趣,深深热爱这个小县城。关于他的故事,后文详述。叫人吃惊的是,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似乎对摄影颇有感觉,或许是多次带摄影师到处拍照的缘故吧,他带我们去的地方,都具备入画的意境。一面刻花的砖墙、一条远处有槐树的小巷、一口架着辘轳的老井,隐藏在一般游人不留意的犄角旮旯,在冀大爷的指点下,一一跳入镜头。

平遥民居
民居小院

不知不觉天色近黑,我们和冀大爷约好,第二天仍然坐他的车,请他带我们到另外一些有意思的地方去看看。回旅馆途中,买了一瓶“长生源”黄酒,又在另一处铺子割得一斤卤牛肉,在有月亮的凉夜,坐在旅馆院中,喝酒吃肉,是难得的“浮生半日闲”。

月亮
夜半

第二天清早,冀大爷带我们去了他认为很好的一处古迹:九眼桥,实则名为“惠济桥”,桥有九拱,当地人称之为“九眼”,因而得名。石桥有五百年历史,目前仍可通行小型机动车。可惜当地政府没有好好保护,桥边堆满垃圾,数百年历史,就这样埋在其中。

老妇人
九十一岁的老奶奶

下午去了双林寺,出来时,冀大爷已经在门口等候。原来,他想让我们看看“土堡”。土堡,是一圈夯土城墙围起来的几个村子。土墙高三、四米,绵延数里,和平遥城墙一样,也有拱形城门。我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想来,建造这样大工程,大概是朝廷屯兵之所,抑或是村民自保所为,或者《平遥县志》会有记载吧。我感兴趣的,不是这圈土墙,而是土墙中围着的村子。村中多数人家看起来不太富裕,房屋多有破败,所以也保留了一些历史的遗迹。在一个养驴的所在,可以看到精美的砖雕;在某户人家的厢房墙上,还留着“公社食堂万岁”的标语……城门洞里蹲着吃午饭的光头大哥,端着面碗送我们走出迷宫般村道的中年村民,看到相机就大叫“外国人”的小姑娘,这就是民风。这样的人民,和他们的生活,鲜活地存在于土墙之内。

平遥城墙内马道

更多图片请见:http://www.flickr.com/photos/hanlei/tags/平遥/

俺们山西好地方(Sorry,还是暂时只有“上”)》有5个想法

  1. 民居屋檐的砖瓦,就能看出当年山西的富庶。
    虽然如今破败,但是安静的小城生活,还是让人艳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